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的智能模具制造系统.结合实例描述了其中的信息管理功能、基于知识的工艺设计系统和工艺虚拟仿真系统.描述了模具智能制造系统的实现构架及其建立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有助于厘清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障碍,因势利导制定有效策略提升智能制造创新水平。【设计/方法】通过福建省30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调研,运用Entropy-DEMATEL模型识别出制约系统稳定发展的瓶颈要素。继而,结合瓶颈要素作用机理,从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创新环境四个层面对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脆弱性分析。【结论/发现】制约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瓶颈要素主要有智能制造基础研发能力弱、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滞后、产品结构智能化开发能力弱、缺少商业化产业基金和专业孵化器支持等。最后,从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试点示范应用为抓手、不断拓展企业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加强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扶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介绍智能制造系统研究工作的产生背景,在分析了当今制造系统面临的困难以后,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所必须解决的几个方面,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及提升机制有一个客观认知,是加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基础。利用2007—2019年中国和世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进出口贸易数据,选取合适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和智能制造装备范畴,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仍处于竞争劣势。国际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发展和机会是促进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因素。因此,应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提升辅助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优化政府产业政策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中国制造开始走向智能时代。江苏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面临着在新技术体系推动下的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江苏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应突出重点示范和创新应用两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行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建设,推广智能制造应用工程,抢抓产业链衍生制高点,培育新业态产业集群,创新全业务综合集成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6.
提出并探讨基于智能制造的企业战略场景的建模概念、方法思想和理论框架,获得以下结论:首先,智能制造的数字孪生系统为企业战略场景建模提供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校正的大数据平台,是构建企业战略场景模型的基础;其次,基于数字孪生构建的战略场景模型,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适当的战略设计来影响战略实践进程;最后,随着基于智能制造的企业战略场景模型的不断优化,企业战略决策模式将从企业家直觉或参照点决策及中层管理团队群决策,逐步过渡到企业家决策、中层管理团队群决策与战略场景模型决策三者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决策模式。本文在现有情境模拟法和决策场景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智能制造的战略场景模型及其方法思想而形成理论创新,推进了现有企业战略决策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介绍了现代集成制造中系统仿真的特点,系统仿真的建模技术,以及面向对象仿真技术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不同先进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分析表明,信息技术是体现先进制造系统先进性的核心,是先进制造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组织结构中连接各要素的纽带,同时表明,在企业内部,通过信息集成实现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集成,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数据、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9.
聚焦18个“一带一路”中国境内沿线省区市,从创新能力、绩效产出、基础条件等方面构建智能制造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剖析研发投入、成果产出、新产品开发、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等影响智能制造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推进科研、信息、物流等智能化核心要素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的产业梯次,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等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坚 《江海纵横》2010,(3):44-45
先进制造业主要指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一般指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清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但制造业本身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制造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使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加工行业,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