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后单位时代都市街区中的"邻里政治"置于多元行动者的论域之中,讨论国家-社会在持续绵延的日常生活层面的遭遇,旨在将国家-社会的研究范式切换至"邻里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以此为切口,考察社区居委会在邻里空间的权力操作策略和运作逻辑,居委会动员群众参与、争取居民认同的技术与手段,以及国家权力如何通过代理人的行动和话语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邻里政治展现的不同行动形式和实践逻辑,从根本上彰显了邻里政治的二重维度,即以居委会为中心的"情理政治"和以物业运作为中心的"法理政治".由居委会运作的"情理政治"是国家出于政权建设需要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呈现出"居委会-典型群众(积极分子)-居民"的传统二次动员路径,贯穿于其中的重要因子是面子、人情、互惠、信任等地方性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市民社会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的引介和风靡,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成为国内社会科学领域颇为流行的一种研究范式,诸多国内学者将这一分析框架应用于有关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所凸显的理论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本质上秉承的是一种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其次,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种结构分析而屏蔽了行动分析;再次,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在此范式中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第四,国家—社会在相当多的研究中被化约或降低为政府—社会组织层次.除此之外,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当下国内学界还存在被过分重视和消费之嫌,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理论范式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社区治理面临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激变与重构,高强度的社会流动性与住房商品化趋势冲淡了社区共同体色彩,造成“陌生人社区”和“消失的邻里”等困境。“有邻居无邻里”逐渐成为现代城市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社区逐渐成为人们吃饭、睡觉的地方而距离人们生活“栖居地”的空间角色越来越远。重建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是学界永恒的话题。互惠理论强调一种创造性社会交换关系,为解决社区邻里建构困境提供新的分析视角。通过邻里互惠主体与特定互惠环境的相互作用,基于“给予—接受—回馈”的互惠机制得以构建,并形成“价值—制度—角色”三维一体的解释逻辑:以“互惠共生”为价值引领,通过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传统和情绪中介凝聚邻里共识;以耦合系统为基础,通过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互补式嵌入型构邻里互动规则;以互动链条为抓手,通过给予型互惠、接受型互惠和平衡型互惠三类行动生产邻里价值。  相似文献   

4.
底层社会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种价值关怀,还是一种研究立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研究尚未获得开阔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学理支撑,究其原因,在于各种理论范式的束缚和分析框架的约制,使本身根植于底层社会的社会转型议题囿于宏大叙事、结构秩序的窠臼之中而不能自拔,其研究过程亦悬置于底层生活层面之上而与底层生活世界渐行渐远。富有底层意识和底层关怀的底层社会研究,要求研究者理清底层行动者"行动逻辑"的二重分殊,特别关注底层行动者真实和变通的存在方式与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总体性安排之间的距离;强化"深度在场"意识,以底层社会的内部眼光来凝视底层行动者的遭遇及命运;用"积极干预"重塑研究者的行动立场,向行动者或研究者揭示抗争行动背后的关系实质。  相似文献   

5.
温州商会的兴起:温州模式研究的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州商会的兴起预示着国家—市场—市民社会这一新的权力格局正在形成,凸显了以往温州模式研究的局限性。温州模式研究亟需从经济学研究范式向政治社会学研究范式转型。我国的市民社会理论正逐步从范式研究转向范例研究,温州商会正是这一题域的典型对象。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来分析温州商会、政府、企业间的互动模式,可以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建构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利于社区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现代城市社区由于居民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平台、空间。邻里在相处中存在地域空间与心理认同的非重合现象。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理论视角,在描述传统邻里关系与现代社区邻里关系区别的基础上,分析邻里矛盾诱发的原因。并提出搭建社区公共领域互动、交流的平台和空间,有利于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彭定萍 《理论界》2012,(11):74-76
在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利于社区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现代城市社区由于居民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平台、空间,邻里在相处中存在地域空间与心理认同的非重合现象。本文基于公共领域理论视角,在描述传统邻里关系与现代社区邻里关系区别的基础上,分析邻里矛盾诱发的原因,并提出搭建社区公共领域互动、交流的平台和空间,有利于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亨利·列斐伏尔作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率先把空间作为研究的实体性概念,论证空间的社会性,提出“空间生产”理论,开启了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范式。他的社会空间理论对中国城市化研究和实践有着极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乡村政治研究现有两种范式,“乡村自治论”和“乡村统治论”的理论根基都来自学界“国家—社会”严格二分的方法论。而无论是前者的自下而上视角,还是后者的自上而下视角,都遮蔽了中国乡村历史的本相。西方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国家—社会”观,为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研究提供了反思的路径,由此引申而来的“乡村精英治理”,不仅在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研究上演绎着一种新的解释范式,而且在当下实践中存在着创造性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一社会理论的二元对立观在解释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复线历史”叙事视角出发,以明代泰州学派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历史结构和社会行动者的双重刻写,重构历史叙事的现场感,尝试探究中国公共性生成的历史线索.明代中后期市场经济的兴起颠覆了士农工商的固有社会等级秩序,经济社会结构变迁造就了一批民间知识分子的产生,泰州学派的良知之学、“淮南格物说”和泰州门人的宗族建设实践,以公共性达成了国家与社会的权力互动,催生出兼具时空结构和底层意识的社会雏形,超越了国家一社会范畴的二元对立关系,为解释中国社会公共性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