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在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亨利爵士、道林和贝西尔。论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学说出发,分析这三个人物,提出他们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象征,并探讨了其中与作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人物,认为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和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契合关系,而屋顶的丽人则象征着外在环境。小说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和论证了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6.
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中人物意识和无意识的多层次描写使得他的小说在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刻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与弗洛伊德有许多相合之处,因此,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更立体地把握麦尔维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作家塑造人物动机的观点入手,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艾米丽·勃朗特在其作品《呼啸山庄》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精心塑造两位性格、身份、地位迥异的男主角的深层次心理动因。在现实生活中艾米丽过着凄苦且没有爱情相伴的日子,在小说中却为自己勾画了理想丈夫的形象,同时作品中体现的对两个不同魅力的男主人公希冀兼而得之的美好构想映射了艾米丽本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来解读小说《艰难时世》,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格结构,并探讨这些主要人物心理状态发展的原因和最后结构,进而揭示工业化进程中维多利亚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格结构中的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造就了一个艰难时世。  相似文献   

9.
拉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对女主人公马柳特卡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四十一》的弗洛伊德趋向主要表现在:马柳特卡的人格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马柳特卡打出第41枪的抉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更是正合卯榫。  相似文献   

10.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其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性"的哲学性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通过回归和谐使性爱获得解放来拯救人类的愿望。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1.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爱米丽的悲剧生活。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为出发点探讨爱米丽的人格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爱米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新旧观念对抗中艰难前行,成为了南方没落贵族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依据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互相合作,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则,以达到相互了解、彼此配合,从而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而当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时,则可能出于某种目的或原因,话语隐藏了一定的会话含意。本文根据艾米莉在对话过程中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综合时代及个人背景来解析主人翁复杂性格、悲剧命运的成因,加深对作品深刻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复调理论是俄国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进行重新解读。解构这篇小说的写作方式,印证了复调小说理论的某些观点——对话,主体性,环境描写和叙述时间。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小说<呼啸山庄>中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巅倒时序、象征等叙事手法,在文本中留下空白,频繁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具有说不完,道不尽的魅力.本文试图以审美反应理论为指导,对这部作品从叙述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叙事策略,展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评论中存在的缺欠,采用原型批评理论,从替罪羊原型,艾米丽与替罪羊及艾米丽的替罪与危机的解除三方面来重新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对艾米莉的替罪羊特征及悲剧的解读对理解福克纳的其他作品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窦娥悲剧成因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一般都从外部因素着眼,较少关注到窦娥自身的因素。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剖析窦娥的人格结构,可以发现其中的复杂矛盾;分析此种人格结构状态与窦娥命运的关系,即可窥见窦娥悲剧命运的另一种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罗伯-格里耶的诗学明显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基于弗洛伊德学说,罗伯-格里耶把"意识"视为不值得关注的"虚假世界",而将"无意识"视为值得重视和探索的"真实世界";罗伯-格里耶强调创作的个人动机,认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不是对他者的摹仿,而是作家"自我"的化身。罗伯-格里耶剖析了自己作为文学家的特质,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文学艺术家有如精神病患者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常被学界称为经典的精神分析学.但是,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并未被他的后继者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弗氏的得意弟子荣格首先提出"集体无意识"向其发难,将无意识研究从单纯的医学实践转向考古学、神话学和人类学,由此开创了分析心理学派.继荣格后,社会精神分析学的主将霍妮又对弗氏理论对文化的轻视提出质疑,从社会文化角度考察女性心理,同时在亲子关系的界定上广泛吸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社会性解读.19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拉康开始将目光投向结构主义,架起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桥梁,在对词语给予特殊重视的同时,通过"镜像阶段"和主体心理三层结构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从哲学的高度构建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使其在后现代语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对时间的复杂设置和精妙运用。小说浓缩了丰富且严谨之场景所有的要素,以巧妙的手法,展现了精密细致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来龙去脉,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情节,在时序的复杂交织中突出主题。对天气和季节的描述,更使得小说人物角色的情感和举动跃然纸上,使得故事场景生动逼真、富于戏剧效果,揭示了这部惊心动魄的原创小说的活泼本质与奥秘。在有限的时空里,使过去和现在于恍惚中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