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科研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我国科学共同体、科技管理机构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词语联想这一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内隐测量方法来揭示科研人员的认知结构和概念体系,借助语义网络技术分析科研人员针对"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联想词。本研究揭示并直观表征出科研人员的认知结构图,同时发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构成了科研诚信行为连续体;违背科研精神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内因和根源;科技计划与项目的特征和管理方式是诱导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外因;在科研资源分配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可能会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科研不端现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科研活动中的行为规范问题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在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认定、防范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且从法规及制度上不断地完善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有益经验对于加强我国学术道德建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活动管理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化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必须首先解决范畴界定,且应符合规制逻辑。国家立法处理科研不端行为,须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法律化改造。法律化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原则,具有规范意义、价值意义及现实意义上的正当性。根据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法律解释,是科研不端行为法律化的主要方法,也是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中的基本认定技术。  相似文献   

4.
法律不能对道德伦理规范进行评价。国家通过把科研行为中的基本道德上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科研行为规范,完成了科研不端行为道德法律化评价过程,其界限标准为是否产生社会危害性。民法通过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行为进行引导,通过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惩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相对单一,有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提供行为人的身份定位及行为的认知模板,从而影响行为.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探究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科学精神的缺少,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影响学术不端行为人对于自身角色的认识,版权意识的薄弱影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诚信理念缺失导致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同.这些制度因素影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维护科研诚信的任务主要是由大学与科研机构来承担的。因为德国科学界认为,政府的管理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效率低下的。为预防与惩治科研不端行为德国相继出台了三个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法规:一是,1996.12.11德国联邦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制定的处理科学不端行为的法律规范;二是,1997.11.14马普学会的评议会通过了"质疑科研不端行为的诉讼程序";三是,1998.1.19德国研究联合会的学术自我管理委员会详细阐述的"关于提倡良好科学实践和处理涉赚科研不端行为的指南"。这三项法规的出台,使应对科研不端行为成为有法可依的活动。它们界定了科研不端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调查程序、阐明了制裁的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几个著名实例说明了这一点。面对科研不端行为德国科学界重自我管理、重预防和对检举者的保护、责任划分明确等做法都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惩戒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惩戒制度没有遵循平衡的理念;科研不端行为界定不统一、构成要件欠缺、没有区分道德和法律两个规则体系中相同用语的不同含义;缺少对惩戒组织相互配合协作、相互监督制衡及案件管辖的规定;缺少统一的正当的科研不端行为惩戒程序;惩戒责任的立法没有搞清法律主体之间的不同法律关系;应该建立具有法定效力的科研人员行政申诉制度并对科研不端行为人予以司法救济。未来的科研不端行为惩戒立法应该以国务院制定专门的《科研诚信监督管理条例》为重点,构建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为一体,与科研共同体的内部规范相协调的惩戒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科研诚信的自律与他律失灵是高校科研诚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控制在于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的有机结合,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要以自律和他律为基点,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建立道德教育和制度约束并举的科研诚信"教-管-监-惩"体系。通过"他律"机制实现对科研诚信的他教和外控,通过"自律"机制实现对科研诚信的自教和内控,由此形成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性,是从法律角度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评价——合法或不合法,对其探讨有助于人们认识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性、推动国家对科研不端行为防治的立法。目前,传统道德手段已难以有效抑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发生,部分不端行为又严重损害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法律不得不介入;应该以危害科研委托或合作关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科研不正当竞争、妨碍科学进步和社会诚信氛围建设为标准,作为法律介入科研不端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描述了科研不端行为涉及的法律规制问题,分析了我国现有的行政法、民法和刑法对科研不端行为规制的状况,认为当前我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刑法规制不是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而是缺乏意识和行动。文章指出,对于遏制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重要的不是新增法律条款,而是在于立即采取必要的行动。  相似文献   

11.
方东美的七万字长文《黑格尔哲学之当前难题与历史背景》以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为主线,既不赞成科学万能论,也不同意把玄学作无边际的推演而至独断论.据此,学界存在的方东美反对"科学主义"的观点有失偏颇.此外,方东美指出黑格尔哲学的逻辑错误是"恶性循环",是混淆了"两度异分思想"和"一度同分思想",这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方东美自己的哲学体系也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对精神科学的态度以及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的整体方面,方东美和黑格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高等院校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与时俱进 ,探索改革发展新思路 ,创造管理运行新机制 ,实施全面建设新战略 ,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当代科技公共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特征,也凸显了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的碎片化特性。相对于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而言,任何具体的科技公共传播实践活动所能传播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相对于科技公共传播体系而言,任何具体的科技公共传播实践活动也都是其碎片化的组成部分。基于对当代科技公共传播发展和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特性的分析,描述了科技公共传播的当代图景,分析了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的碎片化特性。提出科技公共传播实践的“六要素构成模型”,认为当代科技公共传播需要强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配额制和固定电价制度是国际上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两种主要制度。配额制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制度,而固定电价制度则更多的是基于政府推动的制度。根据我国能源需求的宏观态势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在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时,采用配额制会遇到巨大的障碍,至少在目前我国不具备实行配额制的条件;相反,固定电价制度由于在我国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扶持可再生能源早期发展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蒋庆先生认为“读经”运动在于培养文化自觉,以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但笔者从能否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能否达到对自己文化的自觉认同、能否具备文化的世界眼光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认为“读经”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运动,而只是“文化自尊”的反映。笔者同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早日从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6.
走出生存的困境—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对农村就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的体系建设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问题,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作者不端行为防范入手,防范策略也多从制度层面、道德约束、编辑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在探讨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的基础上,试从编辑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展开研究,重在探讨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学报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策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高校社科学报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数量多,刊名相似;二是特色趋同,影响小;三是办刊模式陈旧,市场意识缺乏。认为高校社科学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手段是开办特色栏目,并指出设置特色栏目的方法:找准特色,开发作者群,选择好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研究有两个层面:实证的层面和理论的层面,而理论层面是其研究的重点。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象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这些方面:多学科交叉性特征、应用理论性特征、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作为美术学学科的一个门类学科,中国书画鉴定学涵盖了中国书画鉴定实践与中国书画鉴定理论研究的广泛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