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西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凭依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深深影响着其意识形态观,从而形成了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范式。阿尔都塞、齐泽克等人是其思想代表。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先在性和强制性,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之争而从社会功能、社会存在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贬抑历史和人道主义,并展示了意识形态与语言的紧密关系。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人们思考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许多深刻睿智的观点,但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2.
张一兵 《学术研究》2002,(12):54-6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说。他在马克思和曼海姆的基础上,明确指认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存在中的实存方式,即社会无意识的想象体系。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自身是无历史的,但是它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依存现象却是永远存在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机器,成为统治者合法统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历史科学初创之际用来定义既是观念又是社会存在的那些问题。在知识学上,它表现为与实证科学相对的思辨真理;在社会结构上,它是代表统治阶级意识的观念上层建筑。在无产阶级的科学发展和解放实践的深入过程中,意识形态批判始终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批判本身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改造世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发展什么一般的意识形态理论,他们最后的工作都落实在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分析和无产阶级的实际解放斗争上。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国际理论家中,普列汉诺夫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刻.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诠释、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析分,以及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复杂关系的探索,都是具有开拓性的.普列汉诺夫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获得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以后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基本资源.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有虚假和科学之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往的学者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 ,很少有人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点去理解其所起的革命批判和制度辩护功能。似乎这方面的工作理应由专门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去做 ,而专门搞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大多从哲学本身的角度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却很少把它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去阐述 ,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功能研究的理论空场。本文尝试通过与旧意识形态的比较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全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在文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促使整个社会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层面,以前冷战式"斗争性"的意识形态被具有资本逻辑的"消费性"意识形态所掩盖,这似乎呼应了一些西方思想家有意或无意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从政治学的视角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并非如此,意识形态斗争以新的姿态在传媒领域展开。网络化时代建立了一个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平台,图像中承载意识形态的内涵隐而不显,通过制造一种虚幻的假象,诱惑了人们的欲望,转移了意识形态存在的方式和人们的视线,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并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驾驭,它决定着未来意识形态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既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在知性范围内的虚假意识形态,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消解意识形态崇高意义,进而取消意识形态本身的“后意识形态”策略.齐泽克眼里的“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主体已经知悉意识形态说教的伪善性却认同和维护它,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存在于社会意识领域,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存在于无意识主体的欲望活动中.虽然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心理层面精致地剖析了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但却曲解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整体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批判以往哲学和宗教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以及在分析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统治性和阶级性、实践性和现实性、冲突性和独立性以及人民性的特征,彰显了其占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本质和推动历史进程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挖掉传统意识形态的根基,为意识形态的概念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人民群众赢得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用社会历史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正> 在社会意识领域内,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并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双向影响和制约,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它与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但我国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是强调社会存在直接决定意识形态,没有从社会意识内部深入阐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论证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构建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原则,只有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发挥意识形态在经济制度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和资本价值,要实现意识形态在内容上从精神与物质分离向精神与物质融合转变、在表现上由刚性向宽容转变、在功能上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功能转变、在方式上由强制灌输向理性说服转变,以真正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姚建军 《兰州学刊》2006,(9):107-109
社会转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矛盾凸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从国际上看,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传入,世界各种政治思潮的相互激荡,网络霸权引发的价值标准混乱,都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造成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多样化的民众意识,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腐败现象的普遍化、社会化和群体化趋势,也给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先秦法家的道德思想将重建社会理想秩序的希望寄托在国君身上;深知“信”的作用,把“信”作为治国的基础;已经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为了高尚的目的,有时可以不择手段等特点。从现在来看,我们不宜过度美化他们的成就;中国政治家对中国法律的忠诚不仅应是其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也是其基本的道德操守;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道德、风俗的培育;必须以正确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为最高政治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5.
陈书静 《社会科学》2006,47(3):37-42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理性选择模型为核心演绎出的一整套市场理论,面临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在实践上也被认为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呼应.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理性选择模型富有成效的拯救性的扩展和修补.诺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关系的详细分析,为西方经济学注入非理性因素和演化的思维,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化 ,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大学生也深受影响。虽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 ,但支流问题不容忽视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构架观念、行为准则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成为合格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含义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其演变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具有中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意识形态概念重大的变化就是它获得了中立化的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具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作为掩盖物质利益和真实动机的思想观念。准确地把握这个词必须分析它的起源、演变过程 ,尤其必需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着个词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 ,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个词的含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出发,将意识形态定义为非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与之相对立的科学。阿尔都塞还注意到了与社会实践、物质相关的意识形态,把它与纯理论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但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混合,这就难以避免其理论中的自相矛盾。最后,阿尔都塞陷入了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又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困境,走向早期理论的反面,得出了意识形态不可能超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都是某种知识,都具有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社会认可三个共享的思想要素。当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被学界认可而且也被全社会所认可的时候,这种学术就会变成意识形态,而某种意识形态也无非是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解决了学术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就经历了从科学探索到社会思潮、再到政治制度的嬗变,也是从某种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的。从这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思想库,意识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合力。因此,意识形态来源于并超越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自由探索。当某种意识形态能够包容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具有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的先进性;但是,当哲学社会科学自由探索超越了现行意识形态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被更能包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意识形态所替代。因此,任何意识形态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前意识形态(学术的自由探索)意识形态确立(某种或某些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反常与滞后(现行意识形态与先进学术观点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变革(代表先进思想的学术观点替代了旧式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这种/些先进的学术思想经过全社会的认同特别是政治家的重建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意...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明白地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们除了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外,主要是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审美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类型不过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审美意识形态涵盖。审美意识形态的命题不仅把意识形态中性化,而且割裂了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