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第八次教学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2 0 0 5年初三将全面使用新教材。新课程计划成功与否,教师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对教学也同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转变,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被师生的互教互学所代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也转变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共同开发和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而是真正…  相似文献   

2.
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新教材应从"教本"向"学本"转变,从"文本"向"对话"转变,从"知识"向"素质"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积极参与新教材的开发、评价和选择,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新教材,全面提升教科书素养,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材特色是教材的独到之处或优势的集中体现,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对于促进教材多样化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自新课改以来,我国不少版本小学数学新教材呈现了一些可喜特色:情境创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图文并茂,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应用等。本文以西师版为例探析了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些易教利学的独有编写特色。如独创的课堂活动注重游戏、操作、对话交流与探究;素材选取重视农村、关注西部;数学文化内容丰富而系统、呈现方式新颖;综合与实践操作性强、注重活动拓展;概念和法则呈现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预设与生成、形似与神似、泛化与异化等困境.为此,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阐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师生自身质素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实现作文教学目的的转变,在培养基本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教师传统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打破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学习写作为主体的师生良性互动关系;转变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作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良好的品德品质、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以师生精神交往为基础,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共在共构、互通共通的行为方式。哲学教育实施这种模式应采取互动、体验和对话的策略。师生互动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促成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体验作为哲学教学"转识成智"一个环节,要通过建构"体验情境",从中检视主体的哲学思维,领会哲学教育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意义;对话有多重多样性,师生主体间对话应强调互识共识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段时间、,笔者到厦门、南安、南平师范附小、建阳等国家、省、市级“课改”实验区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教师角色、理念的转变;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感受到课堂的可喜变化……其中,师生课堂“新”语言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现整理部分摘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基本完成了从理想课程形态到文本课程形态的过渡再到实践课程形态的转变,但在学校课程实践中"理念先进、课程完备、课堂依旧、江山未改"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其原因在于,新课程改革存在着明显的重"课程"轻"课堂"、重"教材"轻"教师"、重"学科"轻"学生"的取向。实践证明,理想的课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师生的课堂教与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未来改革应当确立"课堂(教学)中心"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从"课程"到"课堂"、从"教材"到"教师"、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为此,要求做到:深入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充分尊重、相信和依靠教师,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尊重学生主体,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9.
齐涛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是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历史学专业试点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新教材的编撰以“给教师授课留下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学习留下自由获取知识的空间”为宗旨,编出了新意,给省内广大高校师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以往的高校历史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以下新特色: (1)体例新。新教材在体例上有较大创新,不再是旧教材式的章下设节,而是每章由提要、正文、导读、思考与讨论四个板块构成。提要概略介绍各章的基本线索、时代特点、历史发展趋势;正文以重点…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今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形式单一,传统的接 受式学习方式已内化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对策: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从 1 997年开始 ,天津、山西、江西三省开始进行新教材的试教工作。鉴于新教材容量增大 ,知识面拓宽 ,注重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比较评价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以及对历史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更高要求的实际 ,笔者在借鉴已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 ,提出在历史教学中 ,应大力提倡“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法” ,以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主要依据于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 ,师生同步教学观点。该观点认为教师的业务水…  相似文献   

12.
新教材"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即努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是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作为适合学生的课程与教学,就要致力于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移,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向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要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而言,要实现从传统的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换,通过培训与专业发展,打破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从单一"学科教师"变为综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  相似文献   

14.
"助学课堂",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项目学习,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一种"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助学课堂"主要理论依据包括课程发展理论、生本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助学课堂"的学习方式有:助学式,即教师帮助学生学;自学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多向式,即师生多向传输、及时反馈等。通过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助学课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学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动态"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育必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为此 ,需要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确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 ,致力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任何教育形式其核心是学习方式,即如何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既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合理继承,又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有机整合和超越,呈现出个别学习和群体学习相结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转变学习方法;转变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从各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式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都起了质的变化。学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9.
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课程在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文章以学生为中心,将游戏化教学应用在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课程中,把游戏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将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转变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交流模式,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20.
博客文化对课程与学习的影响 --基于"成长博客"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文化已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文化具有高雅与通俗兼容、个人性与公共性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等特征,备受广大教师、学生的青睐。博克文化正在对课程产生巨大冲击,并影响广大师生的课程观与学习观,进而促进其学习方式与工作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