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关于圣诞     
《阅读与作文》2011,(1):58-60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圣诞节是为庆祝基督耶稣降生的节日。基督教徒相信,弥赛亚告知圣母玛利亚孕育了上帝的儿子耶稣。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具有很强的弥赛亚意识,这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形成原因很复杂,俄罗斯东正教弥赛亚传统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过程中的弥赛亚化思维起到进一步的强化作用;斯大林个人的家庭和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弥赛亚意识在斯大林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这包括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权、树立个人崇拜、推行苏联中心论.斯大林的弥赛亚意识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宗教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领袖权威与个人崇拜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亚伯拉罕·盖革借用19世纪盛行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将基督教的起源还原到公元前后犹太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斗争背景之下,认为耶稣是法利赛犹太人,传播的是犹太福音。耶稣死后,使徒将法利赛人的死者复活观念、撒都该派大祭司和代理祭司的观念以及希腊的"逻各斯"观念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基督教弥赛亚观念,这一观念逐渐背离了犹太教主流,为基督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政治和宗教反犹的背景下,盖革在犹太话语体系中解读基督教的起源,强调犹太教作为原创性一神教对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影响,旨在反抗基督教学术霸权,确立犹太学术地位,捍卫现代犹太认同,并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摘要]文章主要从犹太传统与帝国文化的角度,考察了《马可福音》中各社会阶层包括撒都该人、法利赛人、文士、爱色尼人、奋锐党以及以撒玛利亚人为代表的普通百姓的身份定位。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他们必须处理与罗马帝国和自己的律法传统的关系,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神学观(弥赛亚意识),由此构成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而正确地宣扬基督论:在利玛窦阶段,耶稣会士小心翼翼地宣扬福音,向基督徒传达了耶稣受难及其救赎的教义;在艾儒略阶段,他们除了全面介绍基督的种种奥秘外,还特别强调十字架上的耶稣及其救赎意义,并对当时中国人有关耶稣的许多疑问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6.
关于史诗《复乐园》里的第一个诱惑,目前学术界的两种解读都有失偏颇。首先,史诗里的第一个诱惑值得探究,寓意深刻,远不只是试图劝诱处于饥饿中的耶稣施展神力摄取食物,而旨在通过撒旦试探耶稣的身份来展示耶稣坚定的“信仰”。其次,第二个诱惑虽然依然以食物为诱饵,但与第一个诱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与其后的几个诱惑情节一起构成史诗的第二重诱惑,是世间荣华的典型代表,锤炼的是耶稣的“自制”和“忍耐”等。更重要的是,第一个诱惑揭示出比“完善‘内在精神’”更深奥的哲理,因为要在不期而至的诱惑面前坚守信仰、忍耐、自制等“内在精神”之美德,前提在于,人必须首先达成“自我认知”,了解自我身份;只有耶稣这样的人才能始终抵御诱惑,才能证实自己身为精神英雄之原型,才能成为弥尔顿史诗里的主人公和英雄。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晓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而正确地宣扬基督论:在利玛窦阶段,耶稣会士小心翼翼地宣扬福音,向基督徒传达了耶稣受难及其救赎的教义;在艾儒略阶段,他们除了全面介绍基督的种种奥秘外,还特别强调十字架上的耶稣及其救赎意义,并对当时中国人有关耶稣的许多疑问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他们崇尚英雄,对祖国怀有羞涩而深沉的爱,且其民族性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硬度。俄罗斯人固有的“大地崇拜”思维逐步转化为“神圣罗斯”的理念,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又蜕变为民族主义的思想,上述思想都与俄罗斯的弥赛亚学说紧密联系。“帝国意识”也随着上述思想从萌发走向成熟,乃至得到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存在一个隐性的俄罗斯(НевидимаяРоссия)。可以说,由“土地崇拜”演化而来的,在“神圣罗斯”理念与“弥赛亚”意识表象下的“帝国意识”是贯穿俄罗斯文学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9.
水源于自然,用于世间。它能洗去污迹、血迹,给你一个干净、无污的环境,还你一个洁净、清爽的你。水的功效同样使用于(圣经)中著名的约翰施洗礼的故事,使得洗礼成为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的一个固定的、小孩出生后的仪式。在(圣经)中,约翰是以一个施洗礼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为耶稣的出生做准备。当耶稣出生时,人们看到东方升起一颗明星。国王贺拉德预感到将来他的王位有危险,于是下令杀掉第二天出生的所有的小孩。幸而天使及时通知了耶稣的母亲,她连夜逃亡埃及。这样,人们并不知道耶稣是谁。约翰到约旦河为人们施洗礼。施洗礼时,他…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科学前沿——脑研究的进展中,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心理生物学教授罗杰·斯佩里(R·W·Sperry)关于“裂脑人”的研究是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他因这项成果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斯佩里从自己多年来的科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个有关脑一意识问题的科学假说——“现的心理生理相互作用论”或“一元论的相互作用论”。由于这一假说与哲学世界观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因而引起国际哲学界的极大反响。我们认为,无论是斯佩里探索大脑奥秘的实验成果,或是他关于脑一意识关系的理论假说,都是直接触及到当代科学前沿的重大课题,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意识问题很有意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进行认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巨著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阶层分明、等级壁垒森严的微型身份社会,而直接体现这种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的便是一套纷繁复杂的称呼语体系。本文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吴敬梓《儒林外史》及杨宪益夫妇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线性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说话者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和特定交际阶段所构建的语用身份两个维度,阐释和分析会话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都在努力忠实原文,但仍然在无意识中改造了原文,这导致称呼语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文章认为,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源语一方诸多参数。  相似文献   

12.
周楠本认为鲁迅在《复仇(其二)》中引用耶稣受难的故事“未能反映犹太历史的真实”,其实,鲁迅的引述基本符合福音书的记载。周文用阶级论解读四福音书中的耶稣,既不符合耶稣时代犹太社会的政治形态,也曲解了耶稣的思想和行为。《圣经》是建立在有神论根基之上的。在福音书里,耶稣自始至终是作为有神性的人子被记录的。若依照福音书为史料,对耶稣作正面论述,则须放在神学语境里才能进行,而不能纳入阶级对抗政治变革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3.
关于身份权的客体,向有争议。有身份说,精神利益说,法定无形利益说,身份利益说,对方当事人说等等。本文认为,身份权的客体具有多样性,包括人身、物、行为和智力成果等。  相似文献   

14.
玛丽·恩迪亚耶是塞内加尔与法国的混血儿.移民身份及幼年被“遗弃”的遭遇,使得她对地域身份格外敏感.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三位女性的生命轨迹游移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女性地理主义认为,女性与空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空间是女性经验和意识生发的场所,人的地域身份与生俱来,犹如女性从出生就注定了一般.《三》从表层来看,体现了女性对地域身份的困惑;深层考量,彰显的却是女性深层次的身份迷惘.在《三》中,恩迪亚耶以女性意识操控了作品中的地域空间,使地域空间成为女性的“心理区域”.  相似文献   

15.
身份意识是自传写作的立足点和中心内容,自传者对身份的自我认定与自传文本中的身份表征可能并不一致,身份表征才是传主真实身份意识的体现。王蒙在自传中把身份认定为作家甚于官员,而自传中的身份表征则体现为官员重于作家,这种身份意识影响传主对自身经历以及历史与现实问题作出的评判。歌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表明,西方作家学者刻意保持与权力的距离,而中国文人的"官本位"意识具有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正统的基督教依附于耶稣基督,这就可能意味着,归根到底基督教徒必然会专心致志于研究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无视耶稣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关系。那些坚持认为耶稣体现了人性的学者(例如和亚历山大学派相对立的安梯奥克学派)不得不为历史上的耶稣,也即生活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耶稣本人作辩护。他们的宗教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公民社会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公民身份意识内涵设计公民身份意识的四个维度:共同体意识、法律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市公民身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广州市公民身份意识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学历越高公民身份意识越强,但对共同体的认同则越低;男性的公民身份意识略高于女性,但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年龄对公民身份意识的影响在四个维度下表现出了比较复杂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觉察自我身份意识在影响支配着自己的言语行为。随着语言学微观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言语行为后面潜在的心理作用正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身份意识即社会地位意识,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赋予的角色在自己心理上的反映。这种意识在人的社会交际行为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来。在社会交际的主要方式——言语交际中,这种身份意识常促使人们使用较高级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9.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都有关于身份的明文规定,但关于身份的法定概念却至今没有。由于不同国家其刑法对身份的称谓和表述各不相同,因此,刑法学者给刑法中身份的界定也莫衷一是。通过对德、日以及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关于身份概念争议之辨析,可以给出一个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关于女性的法律是宋代社会关于女性的社会特征的集中体现,它必然会对宋词女性形象塑造产生影响。而这方面的研究尚少。翻检一些关于宋代女性的法律史料,结合逻辑推理,可以看出这些法律对宋词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三大影响:一是宋词女性形象的身份从过去的身份确定的婚内女性居多,变为身份不确定的、与叙述者有情感关系的非婚内女性居多;二是宋代文人词从唐前诗歌注重女性对男性的“敬”,转为注重与女性交往时所得到的“情”与“趣”:三是两性的性平等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