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湘中作家蒋牧良清醒地审视了自己脚下的土地,深情凝眸于故土家园,他的作品深广地反映民生忧痛,揭示社会黑暗.本文力图从揭露残酷的阶级压迫、展示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人性的变形扭曲,呼唤人们的觉醒反抗等四个方面对蒋牧良小说的思想内容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2.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管理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并引发管理思想的变革。纵观百年管理理论的发展,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管理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行为管理和以知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管理。本文以管理理论的文化基因为主线,揭示了管理思想变革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早在“五四”前后,叶圣陶就憎恶黑暗的现实,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再加上他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更促使他不断地对现实社会进行观察和解剖,力图通过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与希望,以唤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从“五卅”运动到“四·一二”政变,随着作者思想的跃进,随着作者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主流的靠拢,极大地增强了创作中的批判力量与革命因素。三十年代以后,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开始有所接触,思想有所前进,他的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表现的更加充分和强烈。  相似文献   

4.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揭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不但使高校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而且成为创造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被告席为透视点,通过对莫尔索和卡塔琳娜这两个不同国度的青年的生活道路、命运归宿和反叛精神的探索,揭示西方下层社会的青年与其所置身的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从而引发读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和对20世纪西方青年精神面貌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包括社会成员在政治体系中持有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政治文化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政治文化的研究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启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又呈现着多样的面貌。研究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即从这一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揭示了这一群体的需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依据,引导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环境艺术深受作为现时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影响,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接受广告的公众,即广告的对象、文化基础、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将决定当代环境艺术出现新发展:以设计性代替工具性、以片断化设计方法、复杂性设计理论、体验性设计思想等研究性及实验性手段揭示文化冲撞的同时,不再被电脑网络的娱乐化、形式化表征吸引,而是重塑环境艺术的社会责任与意义,以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思考完成社会使命和对自身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生态思潮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思想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思想根源。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却能够为挖掘乃至铲除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之根作出贡献,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生态思潮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对于生态文化的重建来说,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的发展观和生态的科技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生态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爱默生在吸取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个人主义 ,道家思想跟个人主义有相似之处 ,却并非个人主义 ,也不可能造就出个人主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老子和爱默生的思想主张 ,揭示爱默生对老子思想的扬弃 ,并进一步论证爱默生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和美国历史、社会现实相互影响的结果 ,从而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1.
由于左翼作家缺乏实际革命经验和阶级情况调查,加上其青春激情,他们笔下的革命文学,差不多都是些"暴力叙事"的艺术想象。虽然文学的呐喊不等于沙场的战斗,但是左翼作家通过揭示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丰收成灾"的社会绝境,强调启蒙主体的思想与地位转换(弃文尚武),并通过"杀人应当"的理念营构与心理塑造,使得革命暴力化想象为真实与合理。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世人所称颂。他的诗平易通俗,有不少作品尖锐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他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而且是一位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诗人对音乐的强烈喜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关注重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变虫"的艺术符码在《变形记》中指涉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以及主人公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在《促织》中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吏治黑暗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缺失.两篇小说同处于美学发展进程的人态审美场,但关涉不同的文化语境,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学风思想是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对五四时期东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华民族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毛泽东的影响分析,较深刻地揭示了毛泽东学风思想从形成到成熟的传统文化背景、社会思想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复杂社会矛盾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宪法产生的三个条件为切入点,分析晋商发展与宪政进程的相互关系。晋商经济的封建性质、封建统治的社会现实及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礼法”文化对晋商的巨大影响,使晋商无法超越社会现实积极推进当时的宪政运动。对于晋商进行宪法学思考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中国宪政进步需要打破传统经济、政治和思想的禁锢。  相似文献   

16.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相似文献   

17.
本雅明在辨析浪漫主义、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回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将唯物主义思想引向了社会文化批判,以此揭示艺术生产的逻辑、主体以及功能问题。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批判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试图阐释艺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论根源,从而为“图像-视觉”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提供哲学基础。从视觉文化批判的角度看,本雅明的这一理论既具有阐释社会存在的意义,又重新建构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现象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批判,因而体现了一种基于艺术社会学批判的视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学思想着眼于媒介方式与整体社会文化走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对电子媒介信息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本文以电子环境中的信息为对象,从"条件"、"载体"、"后果"与"性质"四个方面进行审视,阐述波兹曼的电子媒介批判观,揭示电子媒介信息对社会文化倾向的深远影响。波兹曼的电子媒介信息批判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指标、理论创新的基础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科学的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为基本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为基本表现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特殊性的认知和把握,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的特征及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以政治性的价值指引为导向,以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为动力,在国家提供的资金、组织和制度保障下,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要产生聚合效应需要着力建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着力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交往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伦理与学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祭祀是古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文化形态,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文章以常州的坛庙遗制为例,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梳理古代常州祭祀活动的源流与发展,对古代常州的祭祀现象作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并揭示出祭祀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