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文艺与宗教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马克思曾把宗教看作是人类头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在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反映着人类精神对外在世界的异常复杂关系,可以构成对人类文化精神本质的某种说明,而在人类思维史上这种说明并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中世纪的道德宗教和十九世纪末出现于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宗教。这三种宗教形态的存在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以主体感觉(宗教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方式存在;二是以教义(信条、规范)、教会(社会关系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2.
施莱尔马赫早期宗教思想以《论宗教》为代表,"对宇宙的直观"概念是在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施莱尔马赫认为这一概念是宗教的本质,与另一概念"情感"紧密相连,而且是理解全书以及早期宗教思想的关键。同时,"对宇宙的直观"也是一种研究神学的方法,开创了宗教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在其名著《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一书中认为应该放弃一般意义上或个体意义上的宗教概念,而代之于“累积的传统”和“个人的信仰”,以便更好地理解信仰生活。笔者认为史密斯对宗教概念的语用及其局限性的揭示是有启发意义的,对累积的传统和个人的信仰的陈述可以帮助我们以“专业的眼光”、“陌生的眼光”和“远方的眼光”等多角度观察习以为常的概念。但是概念演化史中的多与一、信仰与历史和现代的关系及其复杂性并不能成为完全颠覆宗教概念的充分理由,一种恰当的修补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艺术作为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从根本意义上讲,它们又都是对人的有限性的反思、对人的生存的关切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因此,从严肃的、终极的意义上讲,宗教与艺术是相通的;从宗教与艺术的情感体验上看,两者都表现出物我一体的高峰状态,甚至有的时候它们是交叉在一起进行的,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从宗教与艺术追求的目标上看,它们都追求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都希望以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置身生命世界,即两者在道德修养上是一致的。可见,尽管宗教与艺术分属不同的领域,功能与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是水乳交融的混生共相关系,使得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的关联性,尤其在终极关怀、情感体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正> 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①那么就其美学来看,也同样如此。可以认为,黑格尔后来在《美学讲演录》中所发挥完成的全部美学体系,都以萌芽的形式,包含在这部巨著中了。尽管黑格尔还未在《精神现象学》中,把艺术或美学明确地作为意识或精神发展进程的独立环节。但在许多章节,特别是“宗教”一章中,却涉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并把艺术作为宗教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即所谓“艺术宗教”阶段。在这里,与其说是对宗教历史演变的精辟剖析,不如说是谱出了关于艺术起源和发展类型的华彩乐章。尽管其语言表述晦涩费解,但思想内容却异乎寻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因自身体系建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反思"概念的意义敞开也相应经历了多层次的环节运演,就其内蕴的特殊涵义而言,一般可分为"内向的反思"和"反思的反思"两种."反思"作为中介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综观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反思"作为其理论自身的重要方法论,同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存在着特殊的反思关系.胡塞尔对黑格尔"反思"概念的批判与超越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克服近代主客思维模式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宗教情感经历了从信仰到背叛再到回归的过程,其宗教观与德里达“没有宗教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和“阿门角》为代表的宗教主题作品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解读其没有宗教的宗教观。鲍德温在解构和批判伪善、狭隘的现实上帝的同时,极力塑造公正、博爱的民间上帝,从而实现对宗教的回归。他对上帝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是由其社会历史背景、个人心理发展,以及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走出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为基础的新型现代黑人文学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反思”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特别是大、小逻辑学中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搞清。译作中文“反思”的德文原文有Reflexion和Nachdenken两个词,后者有时也译作“后思”。张世英先生在《黑格尔论“反思”》(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书,1981年版。下引此文均见该书)一文中认为,“反思”和“后思”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指“知性思维”,后者指“思辨的思维”。但又指出:“不过,黑格尔所谓‘反思’与‘后思’的含义或用法并不这么简单。”在有些地方,“后思”显然并不就是“思辨的思维”,而在《哲学全书》第二节中,“大概是由于重在说明哲学上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下的思想的区别,就没有把‘后思’和‘反思’再作区分,而是将两个词混用,认为‘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das reflectirendeDenken)’。”我以为,要搞清黑格尔“反思”概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分析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的差别入手,而是要分清被黑格尔当作逻辑范畴的“反思”与传统的即当作认识论范畴的“反思”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著作《法哲学原理》当中,黑格尔总述了国家观的基本纲领,而在其《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则在历史的抽象角度论证了现实中的国家原则之贯彻,两部著作存在立意分歧,而这也表现在论证手法上,最终达成黑格尔体系的和解。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11.
虽然英国哲学家休谟常被标签为“经验主义”或“怀疑论”,但其对“宗教”的思考,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来看,却也有别具哲学意涵的论述.在形式上,休谟从逻辑分析和经验论的方式来反驳“自然宗教”论;在内容上,休谟认为:“宗教的正当职务在于规范人心,使人的行为人道化,灌输节制、秩序和服从的精神.”即是从“宗教社会化”或“宗教道德化”的视角肯定“宗教”的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以《自然宗教对话录》重构休谟的宗教思想,厘清其所说“真正宗教”的意义,最后尝试从当代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的“终极关怀”来检视休谟的宗教思想之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上是否拥有自己的国家-民族宗教,这一问题长期存而未决,被人忽视。本文认同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我国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民族宗教的观点,并从原始宗教到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角度予以多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3.
进化论与特创论之间的争论没有也不可能分出胜负,因为双方都不是完美的对生物的进化所做出的科学解释,尽管双方都竭尽所能地为自身提供“合理”的论据和理由。然而当今的达尔文主义者所表现出来的那份企图征服世界的狂热,却似与宗教信仰人士对待宗教的态度相等同;达尔文主义者除了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信息外,还一直在试图说明这种盲目的自然“创造”故事在精神上及道德上有什么后果,从而进化论必定要成为宗教。  相似文献   

14.
论宗教与民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过自己的宗教,一定民族的社会生活蕴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在当今世界,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的关系依然错综复杂,不仅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世界政治,令世人关注。因此,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研究“是”本身,其来源乃是“是什么”这种自然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神学家所谈的上帝之“是”源自上帝的话“我是我之所是”。这两个不同来源及其相关探讨,形成了哲学和神学的具体内容,也构成了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一条理解西方哲学最核心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式社会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这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宗教批判实在论和宗教非实在论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争论。前者认为我们的宗教语言最终指向客观实在 ,而后者却认为我们关于终极实在的任何表达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之投射。作者最后认为 ,我们凭有限的经验不能判明谁对谁错 ,但是在生存论上我们可以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少数民族帝王和萨满教发生过密切关系。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巫王合一、巫王合作型的政权形态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与宗教有机结合的产物。在这种政权形态中 ,王权和神权结合在一起 ,但二者相互干预 ,并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生作用。萨满巫师和北方少数民族帝王合伙建构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政治宗教形态。建立在萨满教观念基础上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治宗教的核心是“王权神授”和“汗权天授”思想。这与中原王朝历代统治者宣扬的“君权神授”观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宗教学界存在的对宗教学概念的理解太过泛化的倾向模糊了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宗教学是一门新兴的相对独立的人文科学,它具有区别于传统宗教研究和神学研究的特殊的学科性质。因此,应当深入地研究宗教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宗教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规范功能,以明确宗教学学科性质,树立宗教学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宗教理性选择理论,提出宗教风险假说,认为风险以及风险应对能力是人们做出宗教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市场经济、贫困和弱势群体等角度,根据作者调查数据、国家统计数据以及其他全国和局部调查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市场经济中的宗教需求要高于计划经济;(2)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信教密度就越高;(3)弱势群体的宗教需求要高于强势群体。这些结果证明了宗教风险假说的合理性。最后依据该假说,提出针对当前农村"宗教热"政策建议主要有两点:(1)降低农村人口所面临的风险;(2)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