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行》具有多重文化意蕴 ,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解读。琵琶作为一种乐器 ,它的情感负载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 ,主要用于抒发幽怨哀伤的情感。琵琶生成期所形成的这种原始基因 ,在《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传统的意念 ,它在《琵琶行》中转化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文学史上的悲秋的原型 ,也融入了《琵琶行》中 ,作者从色彩、声响、物象等方面渲染了秋夜的清冷 ,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但是 ,融入《琵琶行》的各种原型并不是平列的 ,而是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乐曲的内容、结构及其演奏技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曲作者吴厚元先生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谱写的琵琶独奏曲《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全曲由引子、两个主题和结尾组成,左右手演奏技法极为丰富,尽情地倾诉了诗人、诗中人物及作曲家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它与中国文学史中的唐诗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别从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表现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琵琶行》,出神入化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的悲剧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被侮辱、被贱踏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并由琵琶女的身世引出作者自伤自怜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作者对遭受贬谪的愤懑不平。《琵琶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古典长篇叙事诗中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它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全诗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个是被遗弃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谪的江州司马,即诗人自己。但诗中所着力描写的还是琵琶女——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而又唤起了诗人深切同情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写成的有感之作。这是一首和他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的抒情方法、摹声技巧、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一、“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的《琵琵行》 歌行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公元816年)写成的。全诗可分四段:一,写诗人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了琵琶女;二,写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三,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四,写诗人的遭遇和感慨。  相似文献   

8.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0.
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省谓南县)人。公元808年,白居易同当时的太监以及顽固的旧官僚进行了斗争,这时,他写下了许多讽刺统治阶级的诗篇。后来,他受到当局的迫害,降职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享有盛名的《琵琶行并序》(以下简称为《琵琶行》——笔者)就是这时所作。 (《琵琶行》问世后,为人广泛传诵。白居易逝世后,唐宣宗李忱作诗吊他,其中有两句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在白居易生前,《琵琶行》就同《长恨歌》一样,已是众人皆知、流传甚广的著名诗篇了。  相似文献   

11.
论宋玉及其作品的接受在六朝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人龙仁夫的《题琵琶亭》诗历代流传,但是他的生平、交游、著作、出处等情况一直很隐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可以发现龙仁夫因道德文章在元代享有较高知名度,以名儒兼提举的身份数次主文乡试为元代科举文献记载,这是龙仁夫仕元的显证。弄清楚龙仁夫的出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由宋入元儒士们的群体面貌。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与《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同为描写音乐的杰作,二者都对人物出场进行了巧妙地铺垫,并用博喻手法赋音乐之形,此外两部作品都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音乐的层次感。但较前者而言,《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更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朱敦儒的词有着非常突出的个性特征,世人称之为"希真体"或"樵歌体"。他的这种词风是通过苏轼这个中介,以白居易闲适诗的诗歌精神为旨归而形成的一种似苏更似白的词体特征。这种风格特征在南渡以后许多词人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尤以朱敦儒最具代表,究其原因是诗化与隐逸精神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宋元南戏既反映了古代洛阳的人文实况,又为洛阳增添了文学趣味。在《琵琶记》剧本中,洛阳承担着重要的空间背景任务,是作品安排场次的要点。《破窑记》虽经艺术处理,但作者依然把蒙正觅瓜的地点放在洛阳。宋元戏文佚曲不仅反映出唐宋时期汴、洛之间频繁的社会交往,体现了市民阶层新兴力量的道德追求,而且彰显了洛阳的园林景观之美,其盛况超过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望族世家,其中宋徵舆家族是明清易代之际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室。宋氏家族不仅是此际诗坛上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而且词曲创作亦造诣极深。宋存标、宋徵璧、宋徵舆、宋思玉,伯仲、叔侄的散曲唱和体现出风格、题材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延续,并在思想倾向、情感基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文学传承的特性。宋氏家族散曲创作取向的趋同,与明清之际社会审美思潮和家族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