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与现代"生育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是指有文字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文明指文化发展中的科学、进步的方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内容既有对以往生育文化成果的积累,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创新。科学、进步的生育文化构成了"生育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核心内容是计划生育;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建构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引导我国生育文化朝着健康、进步的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举行,其中包括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关于年都乎"於菟"节的由来方面,目前主要有楚风古舞说、古羌文化遗存说、多民族文化融合说等多种学说.从历史看,热贡年都乎土族的"於菟"神舞及其"二郎神"祭祀活动,与该村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构成,以及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且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流传方式上的不同特点,成为一种融宗教、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傩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人有一种奇怪的"让妻"现象,即男人之间互相借用妻子.这种行为,将妇女作为生育的工具,作为政治联盟的筹码,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作为被玩弄的对象.妇女被迫忍耐顺从.这反映了一种强权的男性意识形态,是罗马父权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互为对象的"人化",是大学人之间"化而文之"与"文而化之"的循环与提升,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发展的灵魂与血脉.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该以文化树人,以文化兴校,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促发展.  相似文献   

5.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的吕家河村被喻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本文基于对该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吕家河村由于外来文化、游客等的进入及当地旅游业的初步发展,对本社区传统文化产生的系列影响,从吕家河村个案中得到该村今后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放缓等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高社会生育意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较早提出人的生产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之一,在了解社会生育意愿降低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两种生产"理论,将人口生产作为一个公共领域事务,引入政府干预,改善社会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2015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以来,吉林省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生育潮.为了解我省城乡居民的二孩生育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吉林省496名城乡居民进行二孩生育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中,重点选取社会地位、家庭内部因素、性别偏好和情感需求4个主要变量对"有生育二孩意愿但无生育二孩行为"的居民和"有生育二孩意愿并且已经生育二孩"的居民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从生育意愿向实际生育行为转变的过程中,这4项因素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情感需求的满足超过了其他的因素,成为影响生育抉择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化"概念界说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文化"概念的界说,在文化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这种界说历来又都歧见迭出、莫衷一是.从基本类型的视角来看,有描述性定义、社会性定义、主体性定义、功能性定义及历史性定义等.有机融合其可取之处淬成一家之言,把"文化"理解为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史上的"人化"与"化人"的整个互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将有利于人们达成对"文化"概念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0.
秦汉至魏晋,社会上流行的"仙人"形象都是有羽毛有翅膀的人的形象.这种观念来自先秦阴阳家的学说,是燕齐地区的区域宗教文化特征,其起源当与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有关.由于秦始皇、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大力提倡,使这一区域宗教文化特征推广成为秦汉时期的主流宗教文化特征.随着修仙理论为早期道教所吸收、改造,至东晋以后,这种"仙人"观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1.
"游"一词很早就在汉语中出现了,它的发展历史漫长,而且涉及到许多文化领域.本文力图从"游"与"学"、与"政"、与"艺"、与"乐"的关系及审美表现等方面,对"游"进行文化审美的分析.认为"游"是人的生命生存中的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从缘起之初即具有超越此在现存境况的意义,内涵着主体的身心自由愿望,它的活动过程本身即具有目的意义,它在实现形式上是最实际的,而在本质上却又是最心灵最超越的,是一种审美心灵性的直觉直观.  相似文献   

12.
"首善之区"是首都城市精神,北京文化特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支撑起"首善之区"的内容框架;人文是科技与绿色的内核,人文水准决定着"首善"的规模质量.首都城市的真正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现代性,使国内外民众广泛感知"善意",认同"首善".因此首都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以人文、科技、绿色为资源的善意传播,着力点在所有领域认真"积累善意".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曾入翰林,参加湘军,署理广东巡抚,充任兵部、礼部侍郎,且为清延第一位放洋大臣,先后出使英、法,因而郭氏不仅曾办"洋务",亦且了解国际情形.一再败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之后,清廷朝野上下,昧于形势而又有心雪耻,于是主战者形成一股强大势力.郭氏深知,洋人原以相互"通商"为目的,因遭清廷拒绝,加以官吏及民间之阻难,终至引起战争.因而郭氏力主一面图谋自强,一面以谈和为因应之方,在力不如人之时,惟有以"理"抗"力".不幸其言未被清延采纳,终有"甲午"及"八国联军"之惨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民众对文化生产的要求是带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文化消费,各种各样的"吧"应运而生,都市生活的多元化以及彼此的包容性就在"吧文化"的流行中被充分显现着.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的休闲方式已由过去那种随大流、赶热闹的从众心态转为追求个性特色,讲究文化内涵,注重生活质量.小而适宜人宣泄情绪和放纵心灵的吧成为都市人的精神依赖.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象征着小资情调的各色"吧"里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吧文化"为作一种时尚消费文化,唤醒了人们的潜在消费欲望.应对目前蔚然成风的"吧文化"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以便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文化生活,效力于健康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宋代文化中的"眉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化发达,而西南小州眉山又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称之为"眉山现象".这与唐五代及宋"靖康之难"后的移民运动密切相关.据研究,眉山是当时接受移民最多的地区,大量的北方"衣冠之族"带来了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它与巴蜀本土文化相融合,由家族文化发展为文化家族,通过教育与科举,部分人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所谓"眉山现象",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硕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器物文化中有许多"亞"形存在,但对其源头的阐释尚众说纷纭.从"亞"形的外形特征与文化蕴含的角度并结合殷商的灵龟信仰来分析,商代人灵龟信仰载体的龟甲可以构成"亞"形的源头.这种推论不仅有其天然的外在优势,而且从文化特征这种后天的内在意义来看,亦有其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8.
"雒田"是古越人耕种的稻田,其名见于秦汉史籍,语源出自壮语的na2lu:k8(山谷田)."榃"是古越人后裔壮人创造的方块壮字,其语源为壮语的tam2(鱼塘).从此字的构造看,壮人的"榃"式鱼塘,是由山谷田改造而成的.两字的语源反映了古越人以田耕为主,局部(因势)向渔业转换的历史画页.  相似文献   

19.
牙人,古称"驵侩",中国古代中介人,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其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形象却与他们在经济史上的地位及其不相称,中国传统重农思想以及牙人自身弊端造成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文化与教育的关联历来不被人重视,生育文化常常被认为是与教育相关不大或毫无相关的领域,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文化问题的关注较少.但是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生育文化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和探讨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生育文化及其研究价值,希望能够对关注教育、关注文化的教育价值、关注除学校以外更大教育空间的人们提供一个看待教育的新的视角,从而对教育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