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留下的深刻教训,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借鉴,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党史界对毛泽东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等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些成果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从纵的方面可以把它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去作深入探讨;从横的方面可以作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政权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移风易俗、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建立起基于根据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建设的范围、广度、深度及内容等方面比井冈山时期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建国后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影响井冈山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因素如作战地理环境、武器装备条件、战术需要、后勤保障等的分析.井冈山根据地领导人从军事体能、军事技能、战术训练、军事体育表演、实战演习等方面时广大指战员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事体育在后来的革命中得到很好的延续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根据地军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地、新型人民军队的奠基地、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地,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汇聚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代表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方向,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党的性质,对于必须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建设和发展党,对于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就已经提出了很多明确的思想并进行了光辉的实践。今天,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五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井冈山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朱德各自率领的两支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实现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发展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1)领导武装起义,引兵井冈山,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的战略转变,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2)井冈山斗争全面展开,连续粉碎敌军的"进剿"、"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井冈山斗争的全面开展,井冈山道路的正确开辟,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乃至对新世纪新时期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中所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会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指挥机关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地下交通线的开辟,解决根据地的通讯联络及情报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对敌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棚民,是明中叶后,主要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流民。“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①,据雍正二年清查,通省十三府,“除九江、南康、抚州、建昌四府无棚民外,九府共计一万五千余户。”②乾隆年间,赣州府定南县,因“广东无籍穷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③升县为厅。乾隆以后,江西棚民大规模的流徒已不见史载。本文所论仅限于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定居及由此而来的土客籍融合和矛盾这一侧面。其目的有二:一是从棚民入籍、土客籍融合看棚民的流徙对近现代江西居民构成的影响;二是为近现代史上江西土客籍矛盾追溯它的历史渊源。不当之处,还望史学界前辈指正.  相似文献   

11.
监狱叙事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伦理意涵。以规训与反规训为焦点的监狱叙事,映射出有别于其他革命历史叙事的革命伦理: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而更是文化选择与整合的结果。“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参与了那个时代国家与人民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从而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参与了当时宏大的社会规训计划。  相似文献   

12.
由于19~20世纪之交清政府统治的日渐腐朽和民心的日渐丧失,迫使一部分人士起来大声疾呼推翻无可救药的清政府统治,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与此同时,革命派分子要求革命势力走向统一的呼声也日趋强烈。当清政府赖以自救的新政政策和对国内革命派人士的高压政策客观上造成了中国革命势力在日本东京的大量聚集时,孙中山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与其他革命派骨干促成了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进入赣南和闽西地区后发现当地群众在心理上过度依赖民间信仰,这种情况对于建立和稳固苏维埃政权产生了碰撞和摩擦。为此,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法律制度、社会教育及发展戏剧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民间信仰加以改造。随着群众革命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农民群众崇拜神灵的观念逐渐弱化,开始从神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思考自身作为“人”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民间信仰的改造有利于乡村社会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民间信仰活动开支的节省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以斗争为生命要素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运思中,马克思确证了社会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天下最权威的东西”和“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同时还回应了工业革命和资本逻辑背景之下反对旧的社会关系和联合的革命行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致思理路中,他先后聚焦物质利益、异化劳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分别阐发了他的社会革命思想。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它既是革命理念与革命行动、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与人类解放、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相统一的总体性革命,又是历史地回应时代之问的人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精神,在理论上肃清消解、否弃、拒斥革命的误识,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延续了左翼文学传统,通过战争叙事对普通民众进行革命知识传播和红色历史代述,解释革命起源和发展以及民族国家的未来建构目标,进而使“共产主义”的发展图景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为救亡图存,中日甲午战后中国人赴日留学渐成风气。吴玉章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毅然负笈东渡,留学日本。吴玉章留学日本期间不但亲身参加了1903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和1905年的反取缔斗争,而且还加入了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组织政治暗杀、创办革命报刊、联络会党势力等反清活动。留学日本期间的一系列革命活动,是吴玉章早期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客观反映了清末革命党人筹备辛亥革命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根据地对健康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执政实践,积极贯彻了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对生命健康权的重视,在党、军队、根据地政权的各种决议、政策和法律法规条例中体现了对工人、农民、红军战士乃至敌军伤病员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在当时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和极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一些具体规定不一定都能够完完全全的实现与执行,但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其中的一些方式和方法对当今民众卫生健康建设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西方优秀的资本主义文化和人民革命文化的多元互动为支柱平台,以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为价值取向和以个人的奉献牺牲精神为人生观,以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言传"与"意会"相结合为思维方式的结构体,是毛泽东思想深层次的精神统帅和灵魂。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促进台湾回归祖国的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时刻关心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一直把台湾作为他从事革命事业的重要根据地;他多次到台湾,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台湾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决心使沦陷于日本铁蹄下的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不仅唤醒了台湾人民抗日救国的民族、民主意识,而且激发了台湾人民的革命斗志,促进了台湾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台湾人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并与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伟大成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海峡两岸人民为了祖国统一而共同战斗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观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意蕴。它不仅指特定历史阶段,通过冲突、斗争等暴力实践手段达到和谐目的,获得革命性价值指认,更为重要的是,其实践观本身就具有和谐实践向度,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等关系中,全面展示实践的和谐意蕴,更凸显建设性价值。在当代实现其价值,必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