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独白”到“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范式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从“独白”走向“交往”的转换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的理路应当是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教材”走向“文本”、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论史经历了五次范式转移,不同的文艺范式蕴含着不同的接受观念。“模仿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诚意谛听”;“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具有理性旨归的趣味阅读;“表现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追求自由精神的体验借鉴;“客观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以审美自律为特征的精神补偿;“接受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主张多元价值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朱熹认为古本《大学》首句“在亲民”当作“在新民”,并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的整体关联中诠释了“新民”的理论意蕴,即以“明明德”为根基、以“止于至善”为意义指向、以政教为手段实现社会整体的归化。若以周文王典范,“新民”则成为道德主体由内而外自我开显的历时性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若以孔子为典范,“新民”则成为主体成德过程中一个受时势限制的偶然性事件,只具备纯粹的外王意义。相互否定的“文王之道”和“孔子之道”在朱注中的并存凸显出高度的内在紧张,并消解了成德的确定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论交往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强调交往的条件,并将其归结为主体性、语言、爱等三个方面,其中的“主体性”条件指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其参与交往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语言”的条件指任何交往都必须以可理解的语言为前提,“爱”的条件指主体在交往活动中需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彼此谅解。交往所需依赖的这三个条件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是“语言”和“爱”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主体性,交往主体才能掌握“语言”,并具备发乎内心的真诚的“爱”;“语言”和“爱”是对主体性的深化,只有掌握了“语言”,并了悟了“爱”,主体才能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参与交往。  相似文献   

7.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仅仅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从而推论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一种“解释原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现在需要对此种论断加以发问与反思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克服历史唯心主义或者旧哲学,而在于战胜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思维原则的变迁仅仅是一个“手段”,不能认为是一种“目的”。这样一来,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的说法是有限度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哲学变革的内涵。这就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从哲学之内的讨论转型到“社会实践”的讨论,实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本身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引申出来的, 在哲学史上,它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理性”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对它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观的出发点, 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合理“扬弃”。马克思、 恩格斯在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时所相对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而不能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和“着”演变轨迹大体上是平行的,都经历了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不断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句法位置和语用影响为它们的平行虚化提供了条件,而两者之间出现的差异是“在”和“着”原始意义的制约造成的。“在”和“着”的兴衰更替是语言系统自我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巴迪欧是当今法国哲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是英美学院派研究的新宠。巴迪欧通过将康托尔的集合论嫁接到本体论的思考之中,提出了"回到柏拉图"来颠倒被颠倒的本体论;同时他借助"数学=本体论"的命题以及事件、主体、真理等概念,在一个怀疑论和文化相对主义占主流的今天,重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普遍主义理想,这种理想的根基在于存在与事件的断裂,以及主体的介入导致的真理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范式是依其理性根据的不同而定义的。古代政治哲学范式有三种类型:柏拉图的唯理论型,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型,阿奎那的神学型。古代政治哲学范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奠基于客体理性的基础上;是求善的政治哲学;给人们一种“古代人的自由”的承诺。  相似文献   

12.
E.P.汤普森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对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定义展开批判,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定义的多重面向。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积极从欧陆寻求理论资源,引发与英国本土以经验为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争。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不仅偏离了利维斯主义狭隘保守的“文化”观念,将文化的意涵进一步扩大到日常经验,并且重视“文化”作为激进政治载体的抵抗潜能。同样,围绕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马克思主义、“经验”与“理论”的思想交锋,既促成了英国文化研究内部的范式转型,也为当下学界重返伯明翰,进而理清文化研究的理论系脉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1950年代,李泽厚将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进行了成功的嫁接,实现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化。1980年代他把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以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就是李泽厚的“移花接木”法。李泽厚哲学是工具论哲学,它是起点,也是贯穿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中期李泽厚提出建立主体性哲学,后期又提出“情本体”。进一步强调了感性、偶然性和情欲论,但是,“情本体”和“工具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因此,工具论在学理上桎梏了他学术发展的潜力,使之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为了突破这种理论上的尴尬局面,李泽厚把马克思主义与康德三大批判相互参照,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历史观来改造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李泽厚试图将“先验”变成“历史”,这历史不是黑格尔所言的“总体历史”,而是具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他同时要推翻两个哲学家,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导致李泽厚的“主体性”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哲学概念。概念语义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相互抵触,貌似严密,实际上逻辑欠缜密。虽然他自己生造的词语很多,但还是掩饰不住内部体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14.
幸福感研究概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其构成成分有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它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幸福感的研究呈如下趋势:从描述研究到理论构建,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到二者结合,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及本土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提高了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竞争意识的提高.同时,市场经济也导致人的主体性异化,形成信仰危机、理想淡薄、道德滑坡.我们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力倡导文明进步的主体精神,重视树立正确的信仰、理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主客一体”范式是当下环境法范式变革的主流话语,它试图通过伦理基础、人性假设和法学调整观的相关改变为环境法提供新的方法.它与“主客二分”一样,仅具有认识论意义.环境法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世界为发生场域,以社会技术为媒介工具,以系统性思维为实践论范式.实践论范式的核心理念是承认并坚持环境与人、社会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充斥着“捆绑”和“鞭打”等诸般“虐恋”表象和形式要素,但却不是以表现“虐恋”为主旨的“色情作品”,而是以类似“虐恋”活动爱好者和参与者的游戏和狂欢的写作心态,揭示现实权力关系架构和运作中施暴一方强加于受害一方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屈辱,“虐恋”表象反映的是“施虐/受虐”实质,受虐的身体对应着受控的主体,因而从身体叙事这一特殊角度呈现出主体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创新:主体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是教育实践生命的源头.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而主体性教育则为创新教育指示了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内在的需求和动力.主体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交汇在此世纪之交有着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性,二者的协同建构将在人类教育创新史上产生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非常复杂,其制约性因素很多.但若能以一种大尺度的方式来进行考察,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范式演进的角度来进行解读,中国教育改革存在着的三种范式及其导向性特征,即:前现代范式(政治导向、主观导向和形式导向)、现代范式(科学导向、效率导向、经济导向和应试导向)和后现代范式(多元主义、文化导向和素质导向).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即由前现代范式转入现代范式是主流,而从现代范式转入后现代范式则是发展的未来,当然也发现了中国教育改革范式演进有着特别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