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作者评述《电视符号·广告论》从电视传播和到广告表现中的符号运用,分析其阐述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思维和新方法;评述《广告·中国》对中国当代广告与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关联及其对广告发展轨迹的追寻。这两部研究著述分别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论述当今广告现象,视觉独特,方法新颖,分析深入,是两部值得关注的广告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2.
广告中女性形象塑造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宣传,又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男本位视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看/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让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符合男性欣赏标准的女性美就成为社会的女性美标准,并且不断地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对自身的认识。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承担着反映良好中国女性形象,展示中国女性美好品质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广告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 ,体现出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依据“人本广告观” ,广告不应一味地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而应该着力于塑造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新女性形象。在媒体广告与女性自我定位的关系中 ,媒体可以是引导者 ,也可以是现有定型观念的维持者 ,或者堕落为媚俗者。  相似文献   

4.
广告符号与消费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消费的二元结构”为基础 ,建立了广告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与通常对消费的理解相反 ,文章认为 ,任何文明社会中的消费都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消耗 ,而且也是符号的占有和意义的消费。根据这种消费概念 ,文章阐述了广告符号的意义生成功能和商品价值的创造功能。前者使广告具有某种意识形态作用 ,后者使广告传播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达 ,更是商品文化附加值的积极生产。最后 ,作者从信息编码与媒介符号化过程的角度说明 ,即使是对商品信息的传达 ,广告符号也与“营销说辞”有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广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好的广告译文离原文总会有一定距离,而不了解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人会妄评你漏了这个,添了那个.本文据此现象,从分析文化与翻译理论上的联系着手,初步探讨了如何在考虑文化可接受性的同时,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去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再现译语中的广告艺术,从而达到“宣传企业,吸引客户”的现实目的.以此强调译者在翻译广告时考虑文化因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大量的广告图像产生。广告视觉传播在广告信息传播活动中具有特别的功能和意义。广告视觉传播以图像载动信息,通过媒体图像向受众传达信息,进而达到视觉说服的目的。修辞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修辞现象的目的就是“从表达效果出发”。广告视觉传播存在图像传递信息表达效果的研究需要,因而修辞现象的研究有必要从传统语言修辞的领域扩展到广告视觉符号修辞的范畴中来。这意味着载负修辞现象的外在符号形式发生了转换,而这种修辞现象的载负外在符号形式的转换,与受众心理有着很重要的内在联系,并使广告图像传播获得较理想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广告传播中女性形象的贬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西方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蕴涵于其中的对女性社会文化角色的认知传统并未得到相应的转变,以女性身体作为商业广告主要的叙事方式的传播模式也未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的广告传播,受到西方广告传播模式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利于正确建构妇女形象的现实。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于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广告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广告传播中的女性符号使用进行了探讨 ,并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中初步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女性符号运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广告是传播学在社会生活领域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对广告文化的社会传播效果分析,从“议程设置”理论、“两个环境”理论和“培养”理论三个方面来探究广告文化中女性主义缺失的原因,以寻求广告文化中女性主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社会的中国广告文化既透射着传统文化精神,又流溢着现代性的光彩,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广告中的现代消费文化观念和女性文化意识,反映了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及其对广告的影响;广告中反对侵略、抵制日货的诉求,反映了广告文化对社会主潮、公共话语的迎合与呼应;而广告所绘制的历史故事、文化故事、民间传说等,使商业广告成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广告文化的演变说明了广告文化具有与社会文化同律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广告传播学的人文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区分了广告传播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即“技术操作型研究”与“文化批判研究”。文章提出,从人文视点出发的文化批判研究是拓宽和深化广告传播研究视野,从而提高广告学术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文章对国内外文化层面的广告学研究的态势及其基本特点作了具体的描述,最后寄希望于集广告传播效益和人文反思于一体的“第三种”研究模式,即“广告符号学”或“广告阐释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继承传统文化并且与现代广告创作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从广告受众心理分析、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广告文化的创新等,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广告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13.
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本身就是一种时尚文化,而时尚杂志中的广告又主要通过塑造时尚的形象把大众的"梦想"与产品联系起来,吸引消费者,尤其是时尚女性一族的注意,以此促进其消费行为。探讨时尚杂志《瑞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在商品广告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以英汉广告用语为例,考察了广告传达给目标受众的文化信息:自我理念。即个性独立与自由、个人尊严、竞争与个人生存和个人隐私等。英语广告用语中的“自我理念”是由于英语广告文化传承了美国传统核心价值——个体观使然;汉语广告用语中的“自我理念”则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汉语广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群体观使然。  相似文献   

15.
广告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促销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受到广告商和销售商的追捧。而在数量众多的广告中,其主体往往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宣传,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手段,然而,广告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存在种种误区。男本位视觉文化的特质是把男性和女性置于看与被看的模式中,这一模式不仅让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这种模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基于广告在促进人们认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强调并提高广告中女性话语权的地位才能改进人们以及女性自身对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西广告文化在宏观层面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和合与分析,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西广告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从广告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逻辑都存在着符号不对称性。随着广告的信息价值逐步让位于符号价值,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符号层面的支配权。然而,广告对符号权力的扩展与滥用加剧了符号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文化伦理冲突。采用认同—示范和亲近性—陌生化的广告策略有利于规避符号不对称性带来的传播失效,注重受众的符号权力有利于符号在受众-广告-受众之间的和谐循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元素正逐渐成为广告中视觉表达的新宠被不断加以运用,从微观上看,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商业营销模式;从宏观上讲,它引发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复兴的重大命题。然而,学界目前尚没有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元素”这一概念,相关的理论探讨也比较少。本文尝试对“少数民族元素”这一概念做一个理论界定。在此基础之上,主要运用广告学和符号学理论分别对“少数民族元素”在中国商业广告中的符号价值和表现形式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下广告语言中,广告能指脱离商品本身,所指漂移的问题,依据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理论,借助结构主义的思想,探讨了广告“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激化现象.研究表明:在当下广告语言中,“能指的漂移”导致“所指的漂浮”,最后会导致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迷失.在广告的“能指”与“所指”之中,更应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不至于传播误导信息,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广告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告女性形象的看与被看是一种复杂的视觉行为和视觉文化。从观看的行为来说,女性形象看与被看的模式呈现为女性形象被男性观看,被女性观看,甚至是女性的自赏。无论广告中女性形象是在场还是缺席,是真实地存在还是由男性的虚拟而存在,女性形象出现的目的就是被看。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物特征和社会特性方面的不同,观看的行为方式和观看的文化意味有着显著的区别。男性通过窥视行为,放大女性的性征,并过滤掉女性美的其他成分,将女性视为满足自己潜在欲望的性符号,女性被男性性化。女性通过审视行为,激发起因缺失而引起的焦虑,将广告女性幻化成生活的指导者和楷模,将女性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