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2.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西部作家在消费时代仍捍卫着文学的尊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最后的圣洁与光芒,他们以普罗米修斯式的践行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文学已经消失的谬论。他们站在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立场关切着西部大地上被文化规约着的人,书写着巨变时代西部人的灵魂变迁。他们的创作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尽力复现西部特有的文化气韵与人情世态,使西部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和拓展。新生代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别一指向是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兴起,而其潜在的意图则是以自然对抗都市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颠覆世俗生活的平庸与奢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新生代西部作家的文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高度融合,使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抵御文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学性的流失和审美想象力的贫乏。同时论及了新生代西部作家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他们走出困境的诸多可能,而他们走出困境的时刻也将是他们缔造经典的时刻。  相似文献   

4.
许多欧美作家是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他们的许多作品从对战争场面的外在壮烈与残酷的描写转向了揭示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揭示战争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人性的扭曲上.从欧美作家战争文学的创作思想取向、欧美作家战争作品的视角等方面对欧美战争文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反都市现象是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一股主流,作家们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手法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弊端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性的摧残,同时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眷念以及对原始回归的向往,这种原始主义思想源于他们头脑中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体现了他们力图寻求祖先的原始精神,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6.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8.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论是在海外华文文学界还是当下中国文坛,"新移民作家"的小说创作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作为新一代移民作家群体,"新移民作家"拥有了与以往移民作家不同的留学背景和文化境遇,从而使笼罩在早期移民作家小说中浓重的文化乡愁大大淡化。淡化的文化乡愁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更为自由的状态,也使得他们在人性的多元开掘和文化冲突的主题探索中走得更为深入,这正是"新移民作家"带给小说中国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八十年代中期的前先锋派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自我寻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们关注人性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方法,受其影响,我国的这两个文学流派也不例外.本文从这两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入手,从他们共同关注的人性问题着眼,探讨他们在表现自我寻找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文学天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现代转型和审美风貌.对传统乡土根基之淳朴、野性、雄强的生命力和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的认同及对其隐藏的负面、反人性的文化之恶的省察构成了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在乡土之根评判上的辩证审视取向,他们对现代工具理性侵袭乡土和腐蚀人性的书写亦具有同构性.福克纳小说的感觉诉诸、意识流独白、多角度叙事等现代派表现手法对中国新时期作家文体观念的重构和文体叙事的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基于中国文化和语境的视野和经验,中国新时期作家的主体性选择使其在对福克纳作品借鉴、接受过程中存在着变异和改制的衍化,逐渐形成了兼具“中国气派”和“现代性”审美质素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同步”这一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对欧洲文学发展规律的套用。把“人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个性、人的个性的解放、个人意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等,就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批优秀作品排除在外。把作家人性自由的表达和感情的浓烈度作为衡量作品艺术力量的标准,认为人性的发展制约美感的发展,都经不起中国文学实践的检验,理论上也站不住脚。中国文学发展有其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虽然大江健三郞和莫言分别为日本作家和中国作家,但在初入文坛时却走过了一条极为相似的道路,两者的童年故乡印象书写是他们的最大共同点。虽然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体制内,但是,对于人性的关注,却使两者走到了一起。通常说来,儿童的内心世界尚未被世俗所污染,是相对纯洁的,因而童年印象书写可以使作家不以先入为主的世界观来看待世界,进而在构建儿童乌托邦的理想世界中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大江健三郞与莫言之间的交往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家个人之间的往来意义。两者之间的文学交流在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方面,对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剑龙 《东方论坛》2024,(2):118-135
1957年8月,叶以群、孔罗荪、姚文元合作撰文《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其中叶以群的《许杰的“小资产阶级文艺”之旗》,直接批判许杰1948年发表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开启了以阶级划分作家、以小资产阶级界定作家与创作的先声。在与梁实秋的人性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常常将他们归为小资产阶级文人,成为找不到政治出路动摇者的标签。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被确定了,小资产阶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被突出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常以小资产阶级作为评判作家创作的不足和短处。在历次对于小资产阶级文人和创作的批判针砭过程中,将阶级斗争观念作为衡量作家衡量文学的标准,忽略与抛弃了人性与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将革命与否视作评判作家立场与情感的唯一标准,模糊与消弭文学与革命不同的视阈及文学的特性;将工农兵的立场和情感看作衡量作家和文学的标准,批评或否定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与先锋性。  相似文献   

17.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将汉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作过比较,把他们当作人性的两大典型。现在我们比较的是性格基本相同的两个人物——贾宝玉与聂赫留朵夫。这两个人物是现实主义大师曹雪芹与列甫·托尔斯泰的文学创造。对于贾宝玉、聂赫留朵夫两个典型人物,及两位作家创造典型的方法的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世界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文学典型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两位文学大师创作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战争,是文学的金矿,作家们总是不知疲倦地在里面采掘,提炼。虽然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但战争却又是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一种手段。中外不少从事战争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从历史的和道德的,社会的和人性的,理性的和感情的多种角度,把握创作的尺度,创怍了许多脍炙人口、撼人心魄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