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贾谊政治思想的历史渊源分析贾谊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对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秦王朝建立前,吕不韦和秦王政在如何治理国家上有很大分歧。在政治思想上,前者主张修齐治平的哲人政治和尊重民意,后者则提倡狱吏政治,蔑视民众力量。秦王政用政权力  相似文献   

2.
不抑富商大贾力主自由放任《吕氏春秋》的商业观王双《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其门客编纂而成的。吕不韦(?-前235)战国末阳翟地区大商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家累千金,当时秦国正是昭襄王当政,吕不韦以非凡的商业眼光,进行政治投...  相似文献   

3.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个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宋代以来读书界普遍存在的因人废书倾向,但能否说就没有受到其他成见的荫蔽呢?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主张,也应在书中有所反映,但具体的编撰工作,则由其门下积学之士担任。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吕氏春秋》绝非其为政指南。就《史记》、《战国策》等对吕不韦生平行事及其当政期间秦国国政的记述来看,吕不韦是一个精于权谋的“闻者”,而非励精图志的改革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政见或有冲突,但吕不韦与秦王政之间的矛盾,应主要还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与把持朝政的权相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论吕不韦     
吕不韦在历史上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形象,直到现代才有所改观。但由于积垢太深,一时难以清除。因而有必要来一次彻底的洗刷,还他以本来面目。吕不韦对庄襄王和秦王政都是忠诚的,竭尽股肱之力,把秦国的统一事业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和秦王政的矛盾,是由《吕氏春秋》引起的。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深层实质是地主阶级左翼与右翼之间的矛盾。秦王政和韩非是右翼的代表,吕不韦及其门客是左翼代表。不幸的是,两翼斗争的结果,却以左翼失败而告终。这是吕不韦的不幸,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的私家著作。它成于吕不韦众门客之手,而由吕不韦主持审定并亲自作序,应该说是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哲学观点的。自汉以来,多将该书列入“杂家”。仔细研究,颇觉不然。正如郭沫若所说,该书“并不‘杂’,它是有一定的权衡,有严正的去取”(《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郭沫若全集》  相似文献   

6.
关于《吕氏春秋》成书的条件,除了一般认为是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融合,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为了大一统政治奠定理论基础和训导秦王政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基础,这就是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决定了采择诸子百家学说的目的性,而六国士人夷狄视秦观念的转变则构成了《吕氏春秋》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①。庄囊王为秦质子于赵②,见吕不韦姬③,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④。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⑤;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⑥;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⑦。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⑧,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⑨,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⑩。蒙骜、王(齿奇)、麃公  相似文献   

8.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是李斯上给秦王的奏章。这年,秦国发生了一起有名的“郑国事件”——首当强秦威胁的韩国为遏止秦的威胁,派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王修筑郑国渠,以企图消耗秦国的民力财力。这一阴谋被发觉后,秦国的宗室大臣借机建议驱逐在秦国任事的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这个建议,遂下了逐客令。此时的李斯在秦做客卿,也在被逐之列,由此,他写了《谏逐客书》以劝谏秦王。秦王看后,马上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 众所周知,当时的秦王(秦始皇)是个具有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9.
吕不韦与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关系比较奇特的一对君臣。一方面,秦始皇十三岁即位后,吕不韦以其“仲父”和相邦的身份辅政九年,并于秦王政亲政前二年编成《吕氏春秋》。此书一出,名噪一时:“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书正是吕不韦用来教育秦始皇,向亲政前的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 ,秦国的外交策略灵活多变 ,孝公、惠王、武王、昭王、秦王政各朝大都能依据当时秦国的国力状况和国际形势确定不同的外交策略。事实说明 ,这些策略无一不切实可行而成效显著 ,它们削弱了敌人 ,壮大了自己 ,大大地加速了秦统一全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吕不韦之《吕氏春秋》与秦代社会的关系,认为《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为秦统一后制订的治国大纲,但因同秦始皇的思想格格不入而未被采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吕不韦其人其事,历来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吕不韦是一个大投机家,是大搞复辟的反动集团的代表头子;有人则认为吕氏是一个非常不起的人物,说他对秦统一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有论者从《吕氏春秋》中寻找出所谓吕不韦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来。那么,历史上的吕不韦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本文试作论述以引玉见。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为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辑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神核质,同时也基本反映了主持人吕不韦本人思想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质.从农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几乎贯穿其始终,主要表现在独特浓厚的重农意识、"时宜"地宜"思想、精耕细作之法、生态农业观、农业灾害与荒政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作《吕不韦列传》时表达了三种叙述倾向,一是选择典型事件从社会运动大势的角度肯定吕不韦在秦国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二是针对吕不韦淫乱秦宫闱一事,表达了道德批判的立场;三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了吕不韦的形象,在充分肯定《吕氏春秋》的基础上,以价值评判为尺度表达了赞赏吕不韦的态度。吕不韦及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在秦国政治史中有特殊的意义。《吕氏春秋》通过介绍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为秦统一关东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找到了理论依据。司马迁的历史"通变"观是以五德终始说为基础的,站在这一立场上,司马迁肯定了吕不韦及《吕氏春秋》在秦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在本传中,司马迁采用"互见法"重点叙述了吕不韦一生中的两件事。一是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农业、奖励耕战;二是选拔和重用贤才,同时也对吕不韦的投机行为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5.
《察今》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中的第八篇。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平不详,死于公元二三五年。他是秦王政(秦始皇)的相国。为了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国力,吕不韦厚相结纳,蓄士三千人。他使这些食客各抒所闻,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言。由于十二纪分述四季十二个月的时令和行事,所以书名叫“春秋”;又因为有“八览”,古人也称这部书叫《吕览》。  相似文献   

16.
一、由于不知标点停顿,导致文义不明甚至史实错乱者 1.《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选》”)节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十年……齐,赵来置酒”(82页)的标点,意思是“齐,赵的国王(也可以是使臣)在秦始皇十年到秦国来置酒,招待了某某人。”我们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齐王建二十八年,正是秦王政十年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荆轲刺秦王》无疑是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这个故事发生在秦王朝,讲述了荆轲以信任和忠诚为名义,刺杀秦王政的传奇故事。然而,这篇课文并非简单的武士斗争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通过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度解读这个故事。一、故事开端在古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主编者吕不韦不满秦王暴政和法家理论的偏颇,要求改革政治、丰富秦国文化的进步思想。该书对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它摒弃门户之见,对各派的学术成果兼收并畜、博采众长并形成了“杂家”自身的体系和特色。其改革意识和宽厚博大的文化包容精神都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19.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国的丞相,在秦完成统一事业的过程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他主编的《吕氏春秋》一书,是准备用作创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的.人们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从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这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四人帮"把吕不韦同秦始皇之间的矛盾歪曲成"路线斗争",把吕不韦及《吕氏春秋》视为复辟路线的代表和鼓吹复辟理论的著作,则纯属别有用心的捏造.因此,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秦朝的历史地位早有定论。恽敬在《三代因革论》中说:“是故秦也者,古今之界也。自秦以前,朝野上下,所行者,皆三代之制也;自秦以后,所行者,皆秦之制也。”谭嗣同在《仁学》中更有“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的著名论断。大量的考古成果证明,从殷周到春秋,直至秦统一中国,秦是唯一的文明传统从未中断的国度。可是,秦王朝并没有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