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翼文学经典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后的历次文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左翼文学产生之初的批评语境直接相关. 正是通过同时代的批评,一些带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作品被进一步定性、塑形,成为当时左翼叙事所期待的形态. 像冯雪峰、瞿秋白在革命文学论争后对鲁迅身份的再界定,冯雪峰、胡风对韩侍桁等批评枟子夜枠权力的剥夺,以及茅盾、胡风对吴组缃、艾芜等一批左翼新人的创作指导等,都是这一时期"批评"介入并参与塑造左翼文学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相似文献   

3.
冯雪峰同志作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我国革命文艺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身体力行从事诗歌、杂文、电影剧本和寓言等创作、而且以毕生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和文艺理论批评工作,成为有胆有识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自然,他首先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家,他的理论建树、文学批评,表现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风度。冯雪峰一生坎坷,但正因此更显示了他的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他的人品与文品,都是值得人们称道和学习的。冯雪峰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是与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活动,完全  相似文献   

4.
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美学的、历史的"审美批评范式,学术界一直有一种既公认其正确性,又嫌之过于原则、抽象、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看法.重新解读恩格斯的"三融合"批评,其正是"美学的、历史的"审美批评范式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作为最高的批评范式,"美学的、历史的"有西方20世纪的许多批评理论、批评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传记学批评作为最古老、运用最普遍的批评方法,在鲁迅批评思想中包含丰 富的内容,在鲁迅研究的批评中有充分的表现和成果。鲁迅在其批评生涯中 重视作者的了解,重视作家日记、尺牍,重视知人论世的思想为传记学等批评 树立了榜样。半个多世纪,瞿秋白、冯雪峰、李长之、曹聚仁、周作人等人鲁 迅研究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断和研究活动,正是传记学批评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后半期,“湖畔诗人”冯雪峰文学创作方面的兴趣逐渐转向文艺理论。一九二六年他译著了《新俄文学的曙光期》,从《译者序》中可以看出,冯雪峰的文艺思想开始倾向无产阶级立场,这正是他文艺批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后的文艺运动中,冯雪峰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理论批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艺学、美学理论研究是多层次、多方法的,但其研究价值在于"发现"与"创新".可以对现有理论的新阐释;也可对理论质疑,修正或否定;还可以就丰富多变的文学实践及审美现象,总结规律从而上升为理论,即采用新材料论证新论题.文学评论作为文艺学、美学实践理论的应用其方法是多元的,而文化心理学的批评方法是当前主要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主体观念和反思内涵。冯密切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现实以及文学发展实际,以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为整体性视角,一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化、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批评理论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论译介、文艺论争、作家作品批评等方式,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现代性主体意识和反思观念。冯的文学批评充分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实绩,同时现代性隐含的矛盾也内显于批评自身。  相似文献   

9.
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划时代意义的话题,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也由此而成为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前沿课题.目前流行的生态批评往往还只是将目光投注在文学作品的题材上,局限于"环境文学"、"自然写作"、"公害文学"的范围内,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毕竟狭窄了一些,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生态批评.拓展研究的空间,赋予其更加深广的内涵,是生态批评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近年来一直在为此而呼号、倡导,其新著<生态批评的空间>(以下简称"<生>著")正是他辛勤探索、孜孜以求的成果.富于穿透力的创新思维,严谨有致的构架意识,匠心独具的诗意表达,等等,共同为拓展和充实"生态批评的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冯雪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化的自觉探索者。其突出贡献是他努力构建的政治倾向与文艺创作相统一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同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要求相结合为基本理念,以文艺与现实之关系为主要理论支点,以“人民力”和“主观力”的辩证统一与转换为创作力量源泉,以“文艺大众化”为努力方向,涉及到创作心理机制及典型形象的创造原则等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化了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其“鲁迅论”的批评实践得到了理论效力的检验,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体系中的不少缺憾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的后殖民理论受到中国学界的接纳和重视,进而运用于中国的批评实践,获得了一些有创意的新见.但也有某些后殖民批评在望文生义中完成了误操作,断言"五四"文论(话语)的现代转型是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的结果,对"五四"以来引进西方文论的现象,只见其失,不见其得.这将导致对中国近现代文论、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对于这种批评倾向应努力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无疑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从建国初期几部中国新文学史关于文学分期和一些重要问题的阐述中,即可看到冯雪峰的影响(特别是1945年底他在重庆漫谈会上以《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为题所作的发言)。以后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观点,也大都无所超越。更重要的是,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新文艺运动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在这位不倦的文学战士的理论著述中几乎都有所反映。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批评观、创作观,以及在“艺术大众化”、“民族形式”等问题上令人瞩目的理论建树,无不带着那个火热的革命斗争年代的烙印。从这点说,通过对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清理,我们或许能够大致看出新文艺运动及其理论的发展轮廓。  相似文献   

13.
"原初状态"理论既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又是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论证方法,其要素包括选项预设、信息预设、主体预设、环境预设、心理预设五个方面.虽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行文结构严谨,论证审慎小心,结论豁达易行,但他的"原初状态"理论同样受到"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前者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契约各方--主体的假设上,后者则集中在社会合作必要性、可能性和利益性方面.出于对以上批评的回应,罗尔斯对"原初状态"理论的三个方面即理论适用范围、社会特征、契约主体作了认真的修正,以期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我国文化诗学的建设中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雪峰一生由其革命生涯贯穿起来,而诗歌似乎只是他在革命时期、革命间歇期灵光乍现的偶发"习作"而已。但仔细分析,冯雪峰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时期,都是他生命最为关键的阶段,无论是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还是最困顿的铁窗生涯,都有诗歌创作活动相伴随。鉴于对冯雪峰"湖畔"时期诗歌的研究成果已很多,本文将对其狱中诗集《灵山歌》的特点集中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戏曲理论批评之审美“趣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批评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话语之一,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文学批评对辜鸿铭的话语资源背景不熟悉,对其话语理论缺乏了解,以及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文章大多用英文写成而且刊发于口岸外文报刊.迟至今日,仍然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必要地"强调"辜鸿铭对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则显示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不应有的"盲点"或文学-文化视野上的缺陷.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与欧文·白璧德、<学衡>知识分子群体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在批评的话语资源背景以及实践语境诸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这种思想的关联性的被"发现",不仅将有效地平衡"学衡"派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叙述,而且还将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反自由主义"思潮上推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辜鸿铭那里,并使得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文化批评已经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世界性"和"现代性"特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广告产业和广告学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当代中国的广告批评的批评实践和理论建设尤显滞后.这一方面体现为媒体上的各种广告批评有"酷评"和"非学术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学界对于广告批评的对象、方法和标准等问题人言人殊、缺乏共识.这无论对于广告学研究还是广告产业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作者立足于广告批评对象的界定、广告批评和广告批判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检省与反思,对广告批评的相关理论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本国的媒介现实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建构本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十分迫切.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以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为理论资源,而且要以多维的文化视野为底蕴;以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以营造对话空间为批评的最佳氛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