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汉字构字理据与汉语构词理据的交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汉语的词的本义发生联系,如此,汉字构字理据便与汉语构词理据产生交集;"六书"的内涵特征就是构字理据;"构字-构词"理据交集揭示了"同源字词"这一字词局部融合现象的内在机制,同时对段玉裁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作出新的解释,揭示了该方法的深层机制。"同源字"、"同源词"、"同源字词"三个术语可以独立存在,它们各自概括了不同的对象,"同源字"、"同源词"均属单纯集,"同源字词"则是交叉集。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字、词、词素的本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的"字"虽然很特殊,但汉语文的历史发展又使词和词素概念成为必要。古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单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三位一体的"字本位语言";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复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有别的"词本位语言"。当前的字本位理论是向古汉语的回归,不适应"词本位"的现代汉语;其"字"、"字组"概念所指歧异,不符合荀子提出的"善名"标准。恰当的选择仍应是让字、词、词素之名鼎足三分,各行其道。现代语言科学理应面向当今。  相似文献   

3.
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4.
论文针对潘峰在《释"青"》一文中提出的"‘青’是个文化词,并非开始就用来作颜色词"这一观点,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卜辞中尚未发现"青"字,潘文所述卜辞中的"青"字实为"南"字。"青"字是个从生从丹的会意字,"青"字的本义为绿草的颜色,后来又用作深蓝、黑色等。"青"字出现之初就用作颜色词。  相似文献   

5.
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7.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8.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词多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人,在理论上一致公认,语言中的词和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是不能画等号的。可是,一涉及到汉语,尤其是涉及到古代汉语,就有不少人常常把字和词混为一谈。譬如,由于汉字普遍是一字多义的,因此便把一个多义字的本义和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各种引申义,甚至包括这个字被通假后所表示的其他意义(即所谓“假借义”),统统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从而认为汉语的词也普遍是一词多义的。有的古代汉语教科书所收录的“常用词”,就是以字为单位计算词的数目。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相似文献   

10.
律词辨正     
"律词"是近年词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同调之词定格定律,包括词有定章、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等。从词体的全部构成要素与历史形态来看,并不存在普遍和绝对意义上的词律。作为文本特征的一种归纳与建构,"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体规范的必然要求。律词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形成原因、适用范围与文体功能,是词乐分离之后对词体的一种重新界定。"律词"说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词的文本特征与历史形态的认识,但不能将"律"视为词之为词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律词指称所有词体。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主体风格是痴情二字.包括痴爱、痴怜、痴怨三种因素。在痴爱中将女孩名字前加一"小"字.体现宋人民俗:在痴怜中词是以一个"怜"贯穿;在痴怨中词总是化为各种角度的"怨"字流露出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痴情与《小山词》对比,她多少有晏几道痴情的因素,众多二者相似的词语可见,曹雪芹或多或少得灵感于《小山词》,黛玉是曹雪芹部分揉合进晏几道性格的女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词的约定程度分析了只有相对约定的双字组(词)既能离又能合是离合词。它不是词和短语的中间状态,而是词语不分的集中体现。"离"和"合"是对立统一,其"合"的现象是双字组处于词化的相对约定性;"离"的现象是由于汉语基本结构单位"字"具有离散性和封闭性。  相似文献   

13.
联绵字是一种文字现象,它与联绵词不是等同的概念。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联绵字是为了适应记录汉语双音节词的需要而产生的。联绵字必须二字连用才能体现其记录汉语的功能,二字互相依存,失去一字则另一字便失去记录功能,变成有音有形而毫无意义的笔划堆砌了。因此字典、辞书在解释联绵字时,只能联绵二字为训。如《宋本玉篇》对联绵字的训释。  相似文献   

14.
"字"与"词"辨     
"字",是指字形,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所以对字与词的辨别是极其必要的,而且很艰难.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使用中给以必要的区分和界定.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很有O"结构中的"O"主要表现为词,有时表现为语素或短语。单音节的"O"游移于词与语素之间,必须加以定位。在15977例"很有O"语料中分布着单音节"O"28字,这28字实际上包括26个语素和4个词,代表了现代汉语"很有O单音节"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8.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补充说明了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抱窝鸡、老抱子"等词中的"抱"字在古汉语中早已有孵卵之义;同时对"燕别户"等诸多词进行了详细地归纳和整理,指出"燕别户"等东北方言词是来源于河北、山东等地的方言词汇;而"苶葱"一词应写作"櫱葱",二者是音近通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说《马氏文通》划分字类的标准是"词汇意义"是不妥的,《马氏文通》是依据字的"语法意义"划分字类的。它所运用的划分字类的标准,被后来人继承并加以完善。它所建立的汉语词类系统,包括实字五类: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虚字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大体上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除了把"字"改为"词"和做一些局部的小调整外,并没有多少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