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释"喜"     
分析了“喜”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上“”下“口”的上下结构。“喜”字为会意字,其形体表示人们在面对具有浓烈喜庆色彩的鼓时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喜”一词的上古音本身即为人们在欢乐时发出的愉悦赞美之声。  相似文献   

2.
从《国语》看"有"字的早期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字是先秦时期的常用词之一.它位置不定,用法灵活,因而学者们对其看法也有争议.本文结合<国语>中"有"字的用例,从动词、名词、词头和连词与副词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上古时期"有"字在用法上的一些特点,并对"有"字的固定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孳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孳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联绵词与单音节词有音近义同的现象,如"窟隆"和"孔","葫芦"和"瓠","辗转"和"展".这是语言现象,但不能排除文字现象的可能性,即单个书写形式跟两个音节对应.上古文献中文字跟语言不对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提示书面语以单字形式记录双音节词的可能性.除了联绵词单字形式的事实,一字的两读正好构成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奇特现象也暗示联绵词的单字记录形式,并透露出部分联绵词来源于复辅音声母的迹象.这对认识双音节词的演变以及早期汉字的性质,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论语·述而》"文莫"句诠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文莫"二字为千古疑词.或以"文不"、"侔莫"释之,或以"疑辞"释之,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莫"字当为"其"字之讹,"文莫吾犹人也",即"文,则吾犹人也".  相似文献   

8.
就科学事实而言,日、月分别为独立之天体,但在上古先民看来,日、月实乃同一天体在不同时段之变体。因而在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中,日、月同体且终始相巡,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西晋左思《吴都赋》所载"精卫"与"文鰩"之神话即上古太阳循环神话之反映。另外,从得声之字多与日循环神话有关,"鰩、鹞、榣、瑶、飖"一组字亦是日循环神话在文字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声符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材料,因而谐声原则一直成为古音研究者重视的问题。高本汉、董同和、李方桂等对此都有所阐述。他们使用的方法多以谐声字音跟被谐字整个词的读音相比较,得出谐声条例。此可称之词音谐声原  相似文献   

10.
<尔雅·释诂>"林、烝,君也"的训释向来存疑,有人认为是假借或引伸.本文考证"林"、"烝"称君是来源久远的上古词汇,并从词的音义关系上证明"林"、"烝"、"君"是一组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同源词.印欧语也有一组相应的同源词希腊语genea,出身、种族;拉丁语gens,氏族;古英语cynn,亲属、宗族,cyning,国君,古高德语kuning,国君、君主.上古汉语和印欧语的这两组词之间有着明显的音义对应关系,这提示这两个迄今认为是不同的语系的语言之间在史前时期可能有过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发展谈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其理论的发展的分析和阐述,认为翻译实践中直译与意译方法的运用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交际翻译以传译原文的信息为重点,意义优先于形式,此时用意译。而语义翻译既要试图涵盖所有的原文意义,又要尽力保留原文的形式,此时则要采用直译方法。直译是基础,意译是直译必不可少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西周铜器铭文中习见词汇“逢逢渊渊”的释读。从字形、音韵、训诂、文献多种角度提出崭新的见解,以之与旧读“蓬蓬勃勃”相互比较,见其异同。指出“逢逢渊渊”本是形容钟鼓之声的象声词,引申为盛大之意。并顺便涉及与“渊渊”有关的铜器铭文“阗阗”的释读。  相似文献   

13.
小学儿童对有字面义与无字面义的隐喻理解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儿童对有、无字面义的隐喻理解发展特征,本文采用隐喻理解实验材料,以某县城小学二、四、六年级共168名学生为被试,考察儿童有、无字面义隐喻理解发展。结果表明:(1)整个小学阶段儿童隐喻理解水平较低,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更低;(2)低、中年级儿童有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明显高于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高年级儿童有、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几乎一样;(3)小学儿童有字面义和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都在迅速提高,无字面义隐喻理解水平提高更快。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5.
"转语"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的杨雄,创建并运用"转语"的方法,研究汉语古今字词和共通语与方言字词之间词义上的共通关系。其内容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大部分。但后来学者因受宋元"古音转注"说的影响,将"转语"的内涵缩小在"音转"的狭窄范围,并且无限夸大"音转"在词义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致使"转语"从科学而步入唯心主义的伪科学陷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字尤其是独体字,一般来说都有用形象来表意的特点,所以研究古文字理应从独体字入手。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未见过甲骨文等早期文字,在分析形声字时,不理解某些形符的特征,因而采用"以声定义"的方法,将作形符的独体字谬解。把"自"当"鼻"来讲,就是此例。  相似文献   

17.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英语中许多词和词语与汉语中对应的词和词语在隐喻用法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有字面意义相同,隐喻意义不同的词和词语的存在,更有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特有的隐喻存在.  相似文献   

18.
要做好像<红楼梦>这样文学巨著的英译文工作,必须注意区分文学语言的表与里,进行字面义分析和隐含义分析,正确运用字面义的翻译方法和隐含义的翻译方法.译者对翻译的介入应该以达以恰到好处为标准.  相似文献   

19.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从直译的理论依据、内涵及功能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成语直译的可行性及具体表现、直译与死译的差异。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直译法能使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保持对等,同时传递了中国民族文化,它是汉语成语英译的一种主要的、有效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指形式和字面意义为肯定但含意和命题态度为否定的一种语用策略。以关联理论对意义的划分为标准,非规约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可分为显义、预设和寓义三大类。显义包括指称指派类和命题意义类;预设包括语义预设类和语用预设类;寓义包括一般寓义类和弱寓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