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唐新乐府诗的讽谕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元和年间,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人创作的“新题乐府”和“新乐府”诗,开创了“新乐府运动”。由于他们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使得“新乐府诗”有着强烈的讽谕特质。这主要表现在“政教”传统的继承性、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和艺术的欠缺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讽谕说"是西方诗歌的重要理论,中国诗人一开始就将这一理论贯穿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从中西讽谕的运用来看,不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只能是中西诗人对诗歌认识的殊途同归。中西讽谕理论的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别:中国讽谕理论以温柔敦厚为核心,西方则只是解读诗意的一个层面;中国诗歌的讽谕意义主要通过比兴的手段获取,西方则是通过神话故事;中国讽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西方则是为了解释《圣经》。这种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在对比中把握这一理论的各自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对宋元诗歌的影响 ,指出了它对宋代诗歌影响甚微 ,而对元代诗歌影响较大的具体情况 ,从中可以窥见宋元诗人在诗歌创作趋向和艺术风尚上的一些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诗近三千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众多的篇什,分编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大多是在他作谏官时写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或同情劳动人民,或揭露统治阶级,笔锋犀利,尖锐泼辣,往往一针见血,莫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态度,是白居易诗歌中的精英。七言歌行体《琵琶行》和另一首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被编在《感伤》一类中,也都是白居易很具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也是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现实。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并且以诗歌有无"美刺"和"讽谕"作为诗歌批评的标准;他创作讽谕诗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服务;他极力推崇讽谕诗,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歌诗合为事而作”──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新闻性张保健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51岁以前写的1300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条律。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其中《新乐府》50首更是有组织...  相似文献   

7.
聂夷中现存诗歌大体可分为讽谕、感伤、劝勉三类。讽谕诗揭示晚唐阶级矛盾尖锐激烈。政治腐败,这是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感伤诗则把思考的视野推及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从而总结出封建社会、尤其是乱世所造成不合理现象的普遍规律。劝勉诗是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着眼,勉励他人同自己一起,在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中坚持尊儒行儒,决不沉沦放纵。  相似文献   

8.
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内容意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员虽然以表现真挚之情与闲适之趣为创作主旨,但亦具有风雅之怀:一具有仁爱之心,二具有讽谕之意;性灵派诗对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是有所继承的。后人斥性灵派诗为“风雅之”,是十分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在宋初诗坛大兴唱和酬答之作,诗风轻佻浮华之际,王禹偁独树一帜,潜心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艺术技法方面既有师法又有超越。王禹偁主要从美刺手法、卒章显志手法、比兴手法三个方面来学习、继承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技巧。在学习借鉴过程中,王禹偁不是完全概念化、公式化的套仿白居易诗歌,而是灵活地吸收白居易讽谕诗现实主义的精髓,创作上带有个性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以往人们大多认为白居易的讽谕诗不具有可歌性 ,但相关资料表明 ,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具有非常明确的入乐意识 ,并形成了以“诗乐合一”为特征的诗学思想。充分认识这一点 ,对重新解读白居易《与元九书》、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诗学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重视诗歌入乐的创作追求 ,对白居易讽谕诗审美特征的形成也有不可忽略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2.
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前人已有不少评论。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他的诗歌创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特别是对他的讽谕诗评价更高。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在他的《与元九书》中。对于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评价,多年来也是大都予以充分肯定的。也有个别论者对白居易的诗论和讽谕诗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近来重读《与元九书》,觉得白居易的诗论与诗作有些问题还应从二者的结合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人物。不仅因为他有大量诗歌流传巾外,而名列青史,就是他的文学主张对当时对后世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和元稹等人所创立的“元和体”更为史家所称颂为“通俗派”的代表,白派诗人都奉为圭臬。白居易毕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先后把自己的诗歌编辑过三次。第一次在长庆年间,由他的好友元稹收集并作序,共辑五十卷,题为《白氏长庆集》。后又次第编出两集,二十五卷。合为七十五卷。现已亡佚四卷,仅存诗二千八百零六首。他选出了七百多首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他最矜重的是自己的讽谕诗,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其他诗类对后代也不无影响。著名的《琵琶行》、《长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诗歌流传至今者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白居易的作品,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由好友元镇协助,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当时白居易将他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前三类都是古体诗,又按题材分为三类:讽谕诗注意反映种种政治社会问题,向帝王和当权大臣进行讽谏;闲适诗表现暂离政务休闲在家时的悠闲恬适心情;感伤诗表现亲朋聚散丧亡等使人悲悼之事。杂律诗即是律诗,它重  相似文献   

15.
元和文学堪称唐代文学的第二个高峰.表现在诗歌领域,其时形成了一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涌现出讽谕诗派作家群.讽谕诗派作品的儒学指向主要体现在维护大一统政权、民本思想、深沉的忧患意识、贯彻儒家之"诗教"等层面.该诗派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了浅切平易诗风一派,提高了古典诗歌之叙事艺术及促进文学大势由"雅化"向"俗化"嬗递,在文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一个新成果其所以被冠以"新"字,就学术性而言,应具有新见解、新方法、新发现,有助于推进学术研究;就社会效益言,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一如能申请专利的商品.中唐时期的元和、长庆年间,在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历时20年之久的全民参与的学习、传诵元稹白居易诗歌的运动.这是一条多么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为世人所珍视的是元稹、白居易杯酒光景间的小碎诗章,和次韵相酬的长篇律诗,而不是<秦中吟>、<新乐府>之类的讽谕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元稹影响的扩大,大批读者希望在<三遣悲怀>、<行宫>之外,读到更多元才子的作品,并有精到的注解,显然,一本<元白诗选>和一部标点本<元稹集>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有<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问世.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生活,一般以元和十年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主张诗歌应该积极干预时政;后期则注重诗歌抒情咏物的功能。反映在创作上,前期以“讽谕诗”为主,后期则以“闲适诗”、“感伤诗”为主。本文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种矛盾变化的原因,并对其后期创作作一简单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广大教化主”的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诗歌推重写实通俗,平易流畅,甚至不避浅切,其诗歌在中晚唐的流播达到风行的程度.它的流播对当时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为当时诗歌创作树立新的审美范式,即元和体与元白体;另一方面对我国古代诗歌派别意识的觉醒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随着晚唐政局的昏暗,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进入更深层次,以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刘驾、罗隐、杜荀鹤、黄滔等为代表的寒门文人重新审视白居易诗歌中讽谕之作,并部分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济世讽谕的精髓,使晚唐诗文创作在“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  相似文献   

19.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和总结,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细化,在诗学史上是第一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这一理论对宋人的说诗风气和诗歌注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对自己作《新乐府》的动机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即"难于指言者,辄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为朝廷乐府机构进献歌词,从而发扬古人以歌言政的传统,不同于其他讽谕诗创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借鉴原型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毛诗》,而是取自《尚书.五子之歌》;新乐府创作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可能被朝廷的乐府机构所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