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梁漱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人心与人生》。这两本书代表了他的人生哲学在思想发展上的个两阶段。通观梁漱溟一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著述可以看出,他在人生哲学上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一阶段思想仅仅是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观点加以“修正”而已。研究他的人生哲学,实以反映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早期思想最为重要。在“五·四”时期推翻传统和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提出系统的文化比较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场有哲学”是否受牟宗三哲学、方东美哲学的影响。之所以要作这方面的探讨 ,不但是因为在自己的著作中唐氏对牟氏有所商榷或批评而对方氏一再称引 ,而且是因为我认为唐氏对牟氏的批评和对方氏的认可 ,恰好揭示了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所体现的一个根本性的路向 ,即由实体主义走向非实体主义。唐氏对牟氏的批评 ,从根本立场上讲 ,就是非实体主义对实体主义的批评。而他对方氏的认可 ,是没有顾及方氏哲学本体论的实体主义性质 ,而仅仅看中了方氏哲学中“机体主义”性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史上,养生可谓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弹精竭虑、楔而不舍地探索与寻找如何养生的途径,企望以达完美人生应至的生存状态。嵇康作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代表,不仅集哲学。文学、音乐等多家才艺于一身,而且思想新颖,独具个性。其《养生论》突破传统养生观的樊篱,注重从理想人格与人生哲学层面上诠释老在养生颐神之道、安身立命之术,从而昭示出一种纯净超凡、不滞于物的个体生命情致与节情保性的审美生命追求。今天我们再次探讨税康论养生,或许能让国人从中悟道人生,因为人类的哲学毕竟是一种生命哲学,在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4.
<正> 四、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中最足以表现阶级性的部分,而他的人生哲学,又是和他的宇宙观、认识论相联系着的。我们知道: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所以我们研究庄子的人生哲学,首先应该从他的天性论下手。庄子学派说: “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谓之伪,谓之失。”(《庚桑楚》)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其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天运》) 庄子学派认为“性”就是生命的质地,也就是人的自然。这种性论倒是很朴素的。他们认为只要保全自然的“性”,就是好的。他们认为“性”  相似文献   

5.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刘长城冯友兰先生在其早期哲学著作《人生哲学》中,通过对中西哲学异同之比较,提出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共性”特征,即“打破所谓东西的界限。” ̄①这是冯先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文化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冯先生曾说:“当时我认为,...  相似文献   

6.
注重"理想人格"的设定、探索"成人之道"的人生哲学,是古代儒家的传统之一。陈亮就是其中之一,他基于自己的生命实践与哲学理路,从事功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极具事功特色的"成人之道",包括"成人"的人格特征、修养目标及修养途径,为儒家传统"成人之道"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依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人文思想个性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文化个性呈现了极其特殊的审美意义。其人文美学意义在于他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哲学思考与思想、人格的展现 ,表现了渊于儒道 ,又游离于儒道的独立审美特征。他的生命、自由、“真”、“和”思考与实践等方面的史实与理论展现出他在哲学、美学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实践 ,其人文思想个性的深刻内涵在于 ,对生命的思考是陶渊明诗文的根本主题 ,自由是陶渊明的本质思想 ,“真”、“和”是陶渊明的基本人格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二是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三是人是否应该“面对死亡而生存”.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魂不灭论出发,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这场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新儒学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三个方向中,方东美对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宇宙本体论中,他揭示了中国哲学、美学中"普遍生命"的艺术性,以之为艺术价值的根源与依据;在人格超升论中,他致力于建构包括诗人品格在内的"综合人格",将艺术精神的主体内在地包含在综合人格建构的努力中。方东美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美学,其哲学探索的主题是追寻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反理性主义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现代唯意志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基本命题;宣扬世界的本质是所谓“生存意志”或“生命意志”的唯我主义观点;创立了通过“观审”与“自失”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认识的直观认识论;鼓吹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和“世界是无”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西方现代派绘画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璐 《学术研究》2023,(12):40-46
波爱修斯使用了古希腊哲学概念“ousia”和“hypostasis”来界定拉丁词“persona”。在他的《论位格和两个本性》中,“persona”常被译作“位格”,却是法权学和关于人的哲学中“人格”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因为此概念同时蕴含了三个核心内容,即个体性、理性和自存性,在这三个方面上“persona”均具有法哲学维度以及现实意义。波爱修斯对“persona”的定义和阐述,不仅延续了罗马法传统中对法律实体“人格”的用法,并且将人格概念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人之本性相结合,使得人格成为了法学理性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为通往康德的理性主义法权学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庄子美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概念体系在先秦审美意识发展史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他庞大的哲学体系,立足于宇宙本体论,由认识论展开,终止于人生的哲学。这构成他哲学美学的独创性。庄子以“道”为本。“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融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为一体的哲学范畴。“道”为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本原;“道”性自然无为,是自然的法规、合目的性的无为的存在。“道”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限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思想家面临双重的启蒙任务:既要解放个性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又要强化整体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严复回应时代所提出的启蒙课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他通过改造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进化思想,又吸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素养,形成以突出人的因素在世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为特征的天演观。这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严复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民”为国之“本”,救国之“根本”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强调“民”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是其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严复站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卢梭和霍布斯“天赋人权论”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学说融于一炉,为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人学的论证。这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目的。严复思想促进了中国人生哲学由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由地主阶级人生哲学向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万物之本体。但是老子的超越之道并非是自然界及其规律,而是超越的主观精神境界。“道生万物”,表明超越之道并非是抽象的逻辑观念,而是真实自然、与宇宙万物同体的生命境界。“天地不仁”中的天地不是纯粹的物理存在,也不是主宰意义上的人格存在,而是一种价值存在,只不过带有某种虚化的宗教人格意味。领会和诠释老子的天道观,宜从人生哲学的视域而不宜从自然哲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15.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杜宇民中国古代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塑造和追求理想人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了修身养心的必要性,由充实人的精神生命以与天地同格;其二,也是为了实现拯救人类兼济天下的淑世精神。先秦以降,每...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道”物关系思想是他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发生分歧的本根。基于“道”创生万物同时又在万物之中的形上前提 ,庄子坚持离物“体道”的人生哲学路径 ,而其后学执持的却是相反的即物“体道”之途。围绕如何对待自我肉体生命以及现世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这两个焦点问题 ,庄子挺显了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体独立的超卓人生姿态 ,而其后学则表现出了看重自我肉体生命并入俗自适的世俗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7.
在嵇康哲学中,所谓“公”“私”,是理想中的“君子”与“小人”的人格主体。“君子”,无措是非,而“动以自然”,心与道合,是嵇康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嵇康主张人格本体自然论,并试图通过追求理想人格实现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李梅 《船山学刊》2013,(3):100-104
方东美以形而上学之视角切入中西哲学的比较和对中国哲学的阐释,相比较于西方超自然的形而上,方氏极力推崇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的形而上。在对原初儒、道及大乘佛学的阐述与贯通中,将生命的概念提升到本体的地位,关切宇宙创生与人之伟大,努力推进其生命本体论的哲思路径。视艺术精神为哲学之高妙处,而人格的提升和精神文化之价值的理想则在"双回向"的大乘法理中落入现实。  相似文献   

19.
麻桑 《河北学刊》2006,26(3):45-49
麻桑(以下简称“麻”):成先生,我感到您对管理与伦理关系的研究,好像依然同您对周易哲学的独特理解有关。这从您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一书中也看得出来。您把注重职能、技能、效能的Taylor、Fayol概念的现代管理学,做了易学、玄学与道德学高度的提升。我们也发现,在您的哲学著述系列中,都是把“变(易)”、“创造力”、“耦合性”等范畴提升到很高的层面来讲的。请问这些范畴之间有什么关联,它们与古典儒家传统中以功夫论、境界论为重要特征的人生哲学有何关系呢?  相似文献   

20.
1985年以来,王振武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论述了他提出的“选择论”,随后又写了《选择哲学导论》一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观点。他强调指出:“选择论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不同于经典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王振武:《以选择论为框架建立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凡引此文均不注出处) “选择哲学”是不是新的现代哲学?它发展了还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有益于还是有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能不辨论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