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从《诗经》、民俗、谐音、柳的普遍种植及其独特表现性等五个角度对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对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进行一些审视, 简述了六朝柳意象对唐朝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柳意象,在六朝诗中频频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柳意象,发端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历经两汉、魏晋,然后步入六朝诗歌殿堂。同时,民间民俗与民族特有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六朝柳意象变得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相似文献   

3.
在六朝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桓温的攀条折柳,到张绪的如柳风姿,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除了陶渊明之外,六朝文学尤其是诗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并已经引起了学界不少的讨论。本文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作品连同其中的柳的文学意象,是如何经过后代文人的淘洗与拣择,其所具有的六朝特性得到凸显,而另一些方面却被简化或遗忘,并形成自身的文学表现传统。本文最后以清人一组《秦淮枯柳倡和词》为中心,讨论这组词在承继并强化这一传统、进一步塑造、丰富并稳固六朝柳这一文学经典意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蘋意象源自《诗经》,经过汉魏六朝的逐步发展,在唐代诗歌中已经蔚为大观。蘋南北均有,但在唐代诗歌中江南化色彩日浓,成为典型的江南风物的象征符号,而且获得了色、香、姿等自然形态方面的审美观照。此外,它还被赋予了多重情感寄托和象征意义,如以蘋的柔顺比喻女子的品行及对情人的相思,以蘋的素雅比喻封建士大夫无瑕的人格追求,以蘋的野生特性象征文人任性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六朝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从事养蚕纺织等手工劳动。此外,还从事植物的采集活动,并参与酤酒、卖茶等市场活动。这与六朝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诗学贵意象.早于六朝时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就率先揭橥了意象的概念,说“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并认为“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用《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典故,说明作家创作时务必依据自己头脑里的形象挥笔写作,正象轮扁斫轮时总是依凭脑中车轮的形象操作一样.“窥意象而运斤”,作家的构思、创作离不开意象;所以有人提出,诗歌的创作过程是“意象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7.
史界一般认为 ,至唐代 ,江南士族早已衰落。事实却是 :江南士族的衰落指一般而言 ,有些高门士族凭靠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文化世家的传统优势 ,至唐代 ,又能顺应由门荫世袭制到科举选官制的转变 ,通过科举入仕 ,从而保持了世代勋贤冠冕的地位。唐代江南籍的宰相基本为六朝士族出身 ,表明江南地区在唐朝高层政权中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六朝士族 ,并非唐朝新兴的家族。特别是唐后期 ,江南旧士族在高层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作为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满人,却在诗词等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意象。透过其诗词以及其他文献,可以看出,纳兰笔下的江南并非真正的江南,而代表着特定的江南意象。这意象不仅代表了美丽的景致、优雅的风尚和繁荣的文化,更代表了与其自身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寄托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作为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满人,却在诗词等文学创作中运用了大量与江南有关的意象。透过其诗词以及其他文献,可以看出,纳兰笔下的江南并非真正的江南,而代表着特定的江南意象。这意象不仅代表了美丽的景致、优雅的风尚和繁荣的文化,更代表了与其自身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寄托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江南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所代表的区域范围多有变化,而且还具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唐代以来,有关江南的诗作颇为丰富,产生了各种意象。明清朝鲜文人的江南意象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但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明清朝鲜文人在创作中沿袭中国文人的江南意象,歌咏江南风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国文人的江南之意与朝鲜本土的江南实景相融,赋江南以新的地理内容。江南一词的区域范围在明清朝鲜文人的作品中并不局限在中国,而往往带有朝鲜本土江南景象的关照,从而创造出朝鲜本土的地理意象。除此之外,明清交替,政治上对清朝的力屈而降及文化上的尊明攘清,使朝鲜文人笔下的中国江南更具备了感念明朝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辞赋与志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六朝辞赋的叙事性和虚构性,决定了其与同时代志怪的必然关联。这种关联主要以意象、情节和题材为典型,表现为辞赋作品描绘神祗鬼怪、虚构人神同游、幻想神仙意趣、伪托人鬼交通等。而上述表现,特别是以神女为中心意象的传统主题及其表达模式的文学嬗变,客观上证明:其一,汉魏六朝辞赋是早期辞赋在新时代的拓展;其二,汉魏六朝辞赋在吸收志怪叙事特定信息的同时,又对志怪叙事产生积极作用,以致影响着文言小说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12.
乐府诗对“江南”的展现经历了汉末古辞奠定基调、萧梁文人雅化与唐代重回现实风俗三个阶段,形成了以采莲与采莲女为基本要素的经典“江南意象”,这一意象的提炼形成与继承转变体现着一定时期内创作者的文化意图,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汉代古辞《江南》是后世江南乐府诗的起点,它本身的叙事策略使有限的文字提供了风情无限的情境。如何在表达文人理念、创造新的写作传统、表达旧有的江南主题间寻求一种平衡,梁代诗人雅化的《江南弄》即是一种回答。从这些浓郁文人风的乐府诗里,很容易捕捉到粱代文人与民间对江南不同认识的微妙差异。梁代江南乐府诗开创了一个描写江南的新经典,它构成了粱式的江南中心和主要意象。关于江南,唐代诗人的意图与其说是塑造一个符合现实理念的形象,不如说是一种体现作者官方职责的诗歌表达。文人利用诗文等进行社会教化,拯弊匡俗的心理甚于以往。而另一类诗人选择江南某些地区进行追慕式的述怀,略带夸张的描述连同诗人的过于浓重的情感,或许是一种避开朝廷党争纠缠、偏居一方乐山乐水的说辞。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一个至今仍活跃在诗歌理论与批评中的核心概念。为了进一步明晰意象概念,以利于人们更规范方便地使用,须探讨其生成机制。意象的生成方式从心与物沟通成意象-定型-传达-心与物还原这一循环看,是一种类似圆,围绕着这个圆,存在着作者意象、本文意象、读者意象三个连续性的活动阶段,并尝试从视觉、想像、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出意象生成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新近读到济南大学教师刘艳芬博士的新著《佛教与六朝诗学》,感觉这是一部揭示佛教和中国诗学相互影响渗透关系隐秘的难得佳作。《佛教与六朝诗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全书23万字。该书针对佛教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断代研究较少、专题研究较少、文艺学研究视点较少的实际情况选题,从文艺学角度着手,分主体研究、意象研究和范畴研究三个专题,对佛教与六朝诗学关系展开系统分析和深入探析,将佛教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5.
唐代山水诗意象丰富,发展了六朝,开启了宋代同类诗歌创作。泉、寺庙道观、钟等意象,反映了佛道思想的影响。而暮色、夜晚、月等意象除了发展前人,也与佛道思想影响有一定的关联。山水画是唐代山水诗中又一经常出现的意象,这表明了诗画合一的审美趋势。清赏是唐代山水诗中的抽象意象,总体反映了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征,此意象的产生和当时士人的吏隐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六朝门阀士族的历史地位》纠误一则孟昭庚先生的《六朝门阀士族的历史地位》一文(载于《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9月版,第8页),较深入地考察、探讨了六朝门阀士族在开发江南经济、抵御北方落后民族南侵、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诸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本文...  相似文献   

17.
意象,象征,意境是当代诗歌爱好者在阅读诗歌赏析文章中最常遇到的三个概念。这里我想对意象作一番辨析。这是因为:其一,在意象、象征、意境这诗歌理论最常见的三个基本概念中,意象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它是诗歌理论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其二,以我所见,我国诗歌理论界对意象的研究又偏偏最为混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江南",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里,总是以旖旎的身姿,驻足在杨柳堆烟处,摇曳在风帘翠幕中,徜徉在桨声灯影里,千百年来,人们记忆里的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繁华、富足、柔美、灵秀、人文荟萃、才子辈出,是人们对文化江南的深刻印象。然而,读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  相似文献   

20.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