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区环境景观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物质环境的建造,一味追求优美的花园场景,却忽视了人的行为要素和心理需求——“合理不合情”的问题。具体则表现在居住区内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归属感,只有单调的空间而没有富有人情味的场所等方面,使居住区内难以形成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社区文化。对此,文章提出应从强化环境认知和促进社会行为两方面出发营造景观,即体现具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文化精神和营造大量契合居民行为心理的活动场所,从而建设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生活家园,深层次体现“以人为本”,即对人精神层面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基于部分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分离的现象,创新实践民族团结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包括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就是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协同发展,保持一致。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环境创设三个路径,通达民族团结教育总目标。以课程路径和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团结认知、增进民族团结情感、激励民族团结行为;以心理辅导路径实现大学生个体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通过营造社会、学校、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实现对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塑造,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抓大放小”是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措施 ,必须走出“放小”的种种误区 ,避免“甩包袱”、“撒手不管”、“一卖了之”等行为。要以“搞活”为目的 ,以“扶小”为重点 ,创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确保企业改革决战决胜。一、营造共同的认知环境搞活中小企业 ,首先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把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审视认识 ,走出传统认知的误区。一是要消除中小企业无关大局的观点。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吸收劳动力就业、开发新产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印刷出版物的传递行为是一个被信息传递链制约的综合过程.对内,它受控于记录工具、传播载体、信息载入和编排方式,更被认知个体视觉系统的生理和心理知觉所左右.对外,社会进步与变革促就印刷媒介发生巨变,信息变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加速科学技术向前迈进的步伐,在受到现代电子信息传播媒介的大力冲击下,印刷出版物信息的设计、传播、接收模式又必然呈现多元态势方可应对现实环境与认知个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外语学习动机不仅与当前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环境与认知因素有联系,还包括个性维度与社会维度。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自我决定论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决定角度来解释外语学习动机更具说服力。自我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为满足能力、自主、关系这三种心理需求提供了机会。如何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的过渡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产生的。情感是在人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情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对人的行为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日益清楚地表明:教育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越来越富有情感性。政治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信息交流、学生认知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交流、促进认知转化进程的过程。白居易说:“感人心  相似文献   

7.
道德冷漠已成为制约当前社会道德发展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传统伦理对“分离”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权利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为基础的。在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中,关怀伦理主张以关系性为理论基点进行自我建构,重新定位关怀与爱等情感因素,重视在情境中强化关怀行为,以对话和商谈的方式解决道德分歧,满足人们“被需要”的心理需求。虽然关怀伦理在公正与关怀的关系、适用度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它为促进当代社会和谐发展而提出的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仍然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和探索,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伦理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8.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以质性研究中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了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相关资料,围绕个人特质、环境因素与核心认知变量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退役军人生涯发展进程和困境,通过学习经验与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职业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能力。在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视角下,学习经验是核心认知变量中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主要来源,退役军人就业安置问题主要体现在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通过学习经验而影响核心认知变量。个人特质层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退役军人职场经验不足、岗位难以满足需求、自信心受挫;环境层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安置人口基数大、管理机构有待优化、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基于此,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可以通过“四维职业活动,提升自我效能感”“制定培训计划,强化学习经验”“鼓励自主探索,建立目标期待”三方面,实现“个人—行为—环境”双向促进和发展的生态循环安置路径,从而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  相似文献   

9.
群体归因偏差及矫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社会群体对于社会认知和人的发展的归因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度归因于体制和政策、社会认识偏差、人情认知偏差、社会浮躁心态与社会牢骚等方面。因此,应通过克服归因从众心理,克服群体归因极化模式,提高元认知水平和强化自我控制等对策,使个体与群体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政策和社会研究常常忽视人类生活的心理层面。但是,人类的行为正是其心理的反映,而行为又对生态和社会进程产生影响。梅特尼(P.Maiteny)发表于美国《未来》杂志2000年3~4月号上的文章《意义和行为的心理动力理论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上的应用》,详细探讨了人类心理如何作用于生态和社会环境的这一问题。 文章认为,人类对自身生命延续的渴望是本能性的。而关于如何满足这种本能的信念则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这些信念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这些行为则维护或破坏生态和社会环境。因此,任何政策都要考虑人类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此外,文章还认为,只有当每个人为自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认知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思维认知和文化认知五个层级。相应地,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的内容也可分为行为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思维适应和文化适应五个方面。调查发现,通过“三变”+易地扶贫搬迁、“三变”+特色产业的扶贫模式,HP村为移民可持续社会适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哪怕在这样一个扶贫资源丰富的村庄,移民的社会适应也面临行为偏离、心理依赖、思维滞后、文化贫瘠等困境,应通过多种渠道疏导移民的心理,转变思维、提高技能、培养责任、净化环境,进而提升贫困户社会适应的水平和精准扶贫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论人际行为的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别人发生交往和联系,从而产生人际关系。人际问的各种交往活动,靠人的各种表现行为来表达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人的行为表现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建立中所必需的有机成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必须学会如何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就人际行为和谐的重要性、人际行为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际行为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样性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个体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丽 《南都学坛》2008,28(1):133-135
真正的心理和谐,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人的自我认同感、正确的认知、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不仅仅是心理的无疾、适应社会,从本质上说,内在地潜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实现程度和状态,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不仅是个人的幸福,更是社会的目的。心理问题虽是个体心理的产物,作为心理状态的情绪表现除了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外,最终的决定因素要追溯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原因上去。要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6.
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一定的心理问题相关联。需要作为个体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是行为动机形成的动力,因此,一旦需要的内容与社会规范的要求发生偏离,个体的行为往往也会背离社会规范。自我中心观的认知方式体现了青年期大学生心理水平发展的滞缓性。这种一级化的认知结构限制了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当他们面对问题和困境时,往往无法从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自我意识是支配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力。良好的自我意识源于对自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而混乱的自我意识由于不能把理想我与现实我协调统一起来,以致大学生无法适应环境,甚至会引发反社会问题。面对前述心理问题。我将从社会导向和社会支持、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干预机制、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作出应对。  相似文献   

17.
苏联心理学界对反映概念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回顾这个历程,分析其转变的因素,对于我们的心理学研究不无意义。苏联心理学界虽然早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建立心理学,但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如1926年K·H·柯尔尼洛夫主编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释的心理学教科书》,在强调人的心理的社会本质的同时,却用生物制约论和社会制约论等机械的“决定论原则”来解释人的心理,认为先天的神经类型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制约了人的行为,只要控制环境和教育,就可以塑造一代共产主义的新人了。这实际上是把人放在完全被动的地位上, 认为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显然属于机械唯物论的反映论。直到维果茨基的《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莫斯科1924年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权力分放和社会利益转让的基本形式及特征进行剖析,进一步论述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剧变及民众社会心理发生嬗变的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的驱动阶段、社会心理的失衡阶段和社会心理的调适阶段,并根据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运作方式及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改革开放时期民众社会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更多地是与社会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形态及社会的实际运行操作的体制结构形态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受这些方面的变化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才由心理行为的嬗变转化为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事件”在语义上由指重大社会历史事情发展为指一般事情;在形式上过去主要是“时间+事件”、“处所+事件”、“姓氏+事件”,现在则发展为3类:主角+焦点、主角+行为、事件+焦点。其发展有语言、社会和认知等方面的动因,最终是为了适应信息网络化和求新出奇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