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神话。但是他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窠臼,难以突破自我,实现超越。诸如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的影像造型都逐渐远离曾经倚重的文学,并且呈现出两种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的影像风格,过于浓重的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气质,逐步缺失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电影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神话。但是他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窠臼,难以突破自我,实现超越。诸如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的影像造型都逐渐远离曾经倚重的文学,并且呈现出两种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的影像风格,过于浓重的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气质,逐步缺失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3.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是中国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则创造了美国电影的奇迹。斯皮尔伯格从崇尚新技术主义到回归纪实美学,张艺谋则从造型艺术起家到新现实主义再到技术加唯美主义,两人都在创新求变。但他们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也就必然地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斯皮尔伯格以宏大、张扬、璀璨的电影语言推行扩散着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想,张艺谋则试图最大限度地弥合中西文化差异,追求一种“主流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6.
作为叙事的电影——谈电影作品艺术中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不仅是造型艺术,更是叙事艺术。本文以文本叙事学、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电影叙事的情节模式、画外音叙事以及作者干预三个方面,以张艺谋、王家卫近期新作为例,进行初步探讨、证明:不化是主叙事电影还是“淡化情节”的作品,叙事都是电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生产。电影艺术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的摄制组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艺术生产。其中电影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影片的重要方面。电影影片是演员在特定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中表演的现场动态影像记录,并经过了语言、音乐、色彩、画面的综合处理,从而创造了社会生活的逼真表现的场景。电影艺术的表演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动态影像性、生活逼真性、艺术典型化。  相似文献   

8.
探究电影《菊豆》与小说《伏羲伏羲》的不同艺术表现,可以看出张艺谋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张艺谋在改编的电影《菊豆》中,充分发挥影象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运用各种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9.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通过对张艺谋艺术创作的全新观察和独特阐释,在深刻揭示张艺谋确立电影大师地位的同时,探讨他如何超越电影导演身份,从而树立其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大师的“新张艺谋现象”.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对张艺谋“另类身份”进行“言说与解读”:一是张艺谋的影像身份:电影界内创造的辉煌;二是张艺谋超越影像的视觉艺术大师身份——“跨界”的勇气、追求与成就;三是张艺谋“跨界”创作中“相同”与“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导演的新片<我的父亲母亲>,具有朴实、雅致与凝重、飘逸的艺术风格.影片中生动的叙事内容、优美的画面造型、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细节,以及演员倾情、传神的表演,共同构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艺术世界.此片集张艺谋多年电影创作之大成,体现了他对尽善尽美艺术境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1 987年 ,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 ,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 1 999年 ,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 ,结合张艺谋 1 3年来的代表影片 ,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 ,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 ,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电影《红高粱》的问世,成就了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具有先锋意识的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恰逢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电影市场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他们所拍摄的电影由先锋性向市场化转型,转型后的电影由于商业化过于浓厚以至掩盖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电影在转型时期遇到的种种不安和困惑,这种不安和困惑在向世界电影市场接轨时出现了巨大差异性。而张艺谋商业化倾向的电影让我们深思中国电影的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迅速发展的电影产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需要。汉英字幕翻译已经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化是和语言紧密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字幕翻译者来说,如何处理字幕中的文化词语已经变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对《满城尽带黄金甲》字幕中的文化词语翻译模式进行研究,从中找出电影字幕中文化词语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小说迄今已有四部被改编成了电影,分别是改编自《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红粉》(李少红,1994),改编自《米》的《大鸿米店》(黄建中,1995)以及改编自《妇女生活》的《茉莉花开》(侯咏,2004)。其中除第四代导演黄建中改编的《米》之外,其他三位第五代导演改编的均是苏童“女性小说系列”中的作品,横向看来,其艺术理念和创作心态的异同颇值得回味。本文仅以张艺谋和侯咏这两位男性导演改编的作品为代表进行比较,探讨一下他们在将小说转换成影像时不同的处理手法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谜。潜入张艺谋的成长世界和创作世界,从曲折的自我慰藉、回归现实的依托、走出去的策略三个角度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情结作以分析,可以发现,张艺谋在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打造的女性群雕不是偶然性的巧合现象。而张艺谋苦难的成长记忆,回归主流的艺术期盼,引领中华文化向西方话语发起冲击的艺术实践正是理解其女性情结的科学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作为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在国内和国际影坛上都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西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多部影片中充分地表现了浓浓的西部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