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民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将被打破,城乡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口(其中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将从偏远地区进入城市,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民族人口进入到中国的现代都市中。都市民族的多元化,一方面必将导致都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又呈现出一元化的趋向。都市文化的“多”与“一”看似矛盾,实质上体现的却是都市文化的多元一体化趋向。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的音乐"这一观念首先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本文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中的兴起,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作初步研究,探求"多元文化的音乐"观的在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以求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是都市文学——中国新感觉派的中坚,其笔锋犀利,对上海这个畸形都会所进行的深入剖析,为学界所广知。但其数量可观的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却给人以"门庭 冷落鞍马稀"之感。作家一度生活在乡村,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乡村的变化,因 而体现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内蕴。从另一侧面来说,即便是其都市题材的小说,在批判城市畸形文明的同时,也褒扬了一种乡村理想的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的音乐”这一观念首先在音乐人类学中提出。本文就多元文化的音乐观在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中的兴起,尤其是近几年在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发展作初步研究,探求“多元文化的音乐”观的在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以求促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改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传统村落文化-乡土关系在进城农民工都市生活中得以强化的现象,指出了乡土关系强化的主要表现,并从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的两方面,对进城农民工乡土关系强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种在都市保持村落传统并进一步强化的现象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场景下发生的,具有阶段性特点。随着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加,"乡土关系"最终会逐渐消解并发展成为新的多元都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城市变迁史与社会事件,其故事的成型过程及内容所体现的多元母题、训诫意义反映出都市传说与传统民间传说的关系和现代价值.同时,都市传说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中被进一步塑造和加工,呈现出的题材化倾向反映出都市传说在当代社会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民间文学,都市传说也反过来影响大众传媒中的公众话题.民间对都市传说的关注越多,传说就愈发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和记忆的表达载体,在此过程中,都市传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城市变迁史与社会事件,其故事的成型过程及内容所体现的多元母题、训诫意义反映出都市传说与传统民间传说的关系和现代价值.同时,都市传说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中被进一步塑造和加工,呈现出的题材化倾向反映出都市传说在当代社会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民间文学,都市传说也反过来影响大众传媒中的公众话题.民间对都市传说的关注越多,传说就愈发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和记忆的表达载体,在此过程中,都市传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都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学术界对都市文化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加快。本文首先分析了新世纪以来(2000—2010年),我国的都市文化研究的宏观背景;其次对都市文化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五个方面:都市文化概念的界定,都市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理论基础,中外都市文化比较,其他相关重要理论;最后,对已有文献从学科类别、关键词、研究层次、文献作者、作者单位、文献出版来源、研究获得资助、发表年度八个方面来进行分组述评,以求全方位地对新世纪以来十年间的都市文化研究做一把握,在综述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学术界对都市文化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展望未来,我们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不但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强度和深度,而且更应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源力量。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全球化推进的一个巨大载体是工业化、城市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市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或主体,研究都市文化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都市文化的虚拟化又是都市文化在今天的一个新趋势、新形态,它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要真正从根子上认识都市文化的虚拟化,需要从"三种自然"观切入。都市文化的虚拟化一是表现在它的存在空间被虚拟化了;二是表现在媒体意象对人们生活的大量介入,即都市生活被媒介"殖民化"了;三是表现为商品符号世界的形成,它的直线膨胀和对都市的"暴力殖民"。都市文化虚拟化的结果是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和都市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以文柔著称的吴地文化其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文化成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则是经历了千年演变,容汇百川,和合多元而最终合成的。众多水系汇集而成的太湖之自然环境,养成了太湖古吴文化容纳众流的开放胸襟;始于泰伯肩荷着多元文化的历代移民顺流而来,在带来原居地文化的同时,亦明敏地接纳吴地文化,在双方的多次文化互动中,吴文化最终从"被发文身"、"轻锐难安"的"尚武"转向"文字之胜,甲于天下"之"崇文"。这一弃武转文、由刚转柔的历史进程在宋王朝"右文轻武"之国家意识的推行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滨海之交通使道、佛宗教在吴地民众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信仰,"因缘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挟宗教之力深入民间。自然环境、多元移民、国家意识、宗教润泽,正是这些因素的因缘和合、多元辐辏促成了吴文化的千年演进,和合而成崇文、柔慧之特性。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是中华民族关系过程的概括;2.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发展了功能派文化理论;3.提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如何形成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建立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4.社区研究理论,以类型比较法为例。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此要搞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二要敢于大胆创新;三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四要改善大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钟敬文先生提出的"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学术命题,对于中国民俗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有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依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民俗学研究在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学术界开始反思柳田国男时代的方法论体系。坪井洋文以"无年糕的正月"民俗事象为切入点,通过对"芋头正月"和相关口头禁忌传承的考察,推论了与稻作文化体系具有同等价值的旱作文化体系的存在,以及两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碰撞和纠葛过程,进而阐述了日本民俗文化是由旱作、稻作、渔捞、狩猎等多种文化体系构成的民俗文化多元论思想。坪井批判了柳田的稻作文化一元论学说,推动了20世纪末期旱作农耕文化研究的热潮,并且为日本文化多元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强调科学理性,人文文化强调对人的关怀.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对人文文化的忽视,在科学理性的运用中造成了"人类困境"和文化矛盾,损害了人类的利益,招致了世界性的技术批判.斯诺提出了"两种文化"概念,揭露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引发了世界性的争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世界历史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统一于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展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它具有浓重的关东文化的精神渊源,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属于中华文化区域中的亚文化类型。地域文化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地域自身文化精神特征的显现。在辽宁人的性格和文化观念中,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关东文化意识”。这个地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系统。独特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多民族混居的社会生存形态,历史上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辽宁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由于地域文化的积淀影响,在辽宁人的性格中,坚韧乐观、豁达豪爽、开放宽容的阳刚品格,是性格中的优点;而易满足,少激情,容易小富即安和知足常乐的阴性气质,则是性格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并流”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并流"民族区域是多元文化融合、多民族和睦相处、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人间净土,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基因库"。本文论述了"三江并流"区域民族文化亟待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的族谱大都记载先世来自中原,经由福建汀州、宁化石壁而转迁各地。这与史实不符,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却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可称之为“石壁现象”。“石壁现象”曲折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融合、同化。结果是强势文化在斗争和同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观点和根深蒂固的中原正统观念。正是这两种观念的交互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才得以从中原地区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汉族南方各民系才得以次第形成。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和共生之物,语际翻译亦此亦彼又非此非彼。所以,在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命题下,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其本体论地位来看,把它笼统地归于某一语言/文化的传统思路也是值得商榷的。借用中介理论和中庸辩证法可说明:语际翻译既不属于始发语言/文化,也不属于目的语言/文化,它是一种独立于此两种语言/文化之外、又与此两种语言/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的一种独立的语言/文化。而中国哲学在译论中的缺席,使语际翻译的本体论地位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机制,并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与之相随的便是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积淀和基础的高校校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吸收了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外来的、超前的、滞后的等多元文化因素,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