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爱伦坡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坚持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美的整体效果,反对文学的说教功能和现实价值。他的恐怖小说以独特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深入到人类心理隐秘的角落,名作《黑猫》是坡创作原则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在现实世界里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意者、苦痛者。但在他那平庸的生活表象背后涌动着一颗卓越不凡的心。他注定是文艺女神缪斯派到人间的使者。他是为文学而生,为文学而死。在他所构建的庞大的文学世界里,大致有这样几种样式:变形之乐;反向弑父;意淫征服。他以文学来对抗人生。  相似文献   

3.
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也不会颠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性质,而是意味着文学突破了语言的垄断地位,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图像使文学边缘化,不如说文学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图像丰富、再生,乃至无穷。图像化文学是市场经济、读者需求、文化环境等因素催生的产物。市场经济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读者“读图”的偏好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宽容的文化环境为图像化文学的流行提供了现实支持。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命运多舛而身后盛名。他被尊为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鼻祖。被奉为美国文学的先驱之一,被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尊为始祖,是欧洲文学史上极富盛誉的人物。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对他和他的小说津津乐道,笔者有幸翻译他的作品,也深受作品中的哥特因子、狂欢情结、女性情结、死亡美学和商业催化等特点感染,故而一表拙见。  相似文献   

5.
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爱伦·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缺乏理性、沉醉于疯狂的想象世界中的作家.爱伦·坡通过小说中的城市意象向世人传达了他的“入世”情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以爱伦·坡作品中涉及的巴黎、伦敦和爱丁堡三座城市为例,探讨爱伦·坡对19世纪犯罪率不断升高、人与人关系淡漠、人的精神世界萎缩等社会问题的关注,说明他的作品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东 《北方论丛》2016,(3):46-48
菲利普?罗斯早期作品因为荒诞不经的创作手法和露骨的性描引发了诸多争议。在后期创作中,罗斯进入了新现实主义创作阶段,摒弃了曾经流行的实验写作手法,借鉴现实题材,重返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作品仍然留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对这个显著转变的研究有助于精准把握这位文学巨匠不断变化的创作风格,了解美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推介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德国作家罗尔夫·迪特·布林克曼首次将美国媒体理论家莱斯利·菲德勒“流行文学”的概念引入德国。相比美国流行文学的标志“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学在德国则承载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意义。最初的流行文学是20世纪对神圣正统的市民经典文化中所提倡的“美”和“善”的反思。在内容和方法上吸收了流行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8.
华金余 《兰州学刊》2010,(1):187-191
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徘徊于纯粹论与工具论之间,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对文艺纯粹论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入的了解,更由于中国文学史没有文学自主的现实经验,使得他面对西方文学自主论的论说时,会觉得非常有道理,回到中国的现实时,又会觉得文学工具论更合时宜;其次,艺术家与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第三,争夺文坛话语权的实用主义考虑。  相似文献   

9.
文学精神是文化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王船山的文学精神,乃是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的一个部分,是他进行文学评论的主要原则,是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精核。从心理学上说,它也是促使王船山在垂暮之年开展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内心驱动力。因此,探讨王船山的文学观,不可不把握其基本的精神。而要弄清他的文学精神,则首先要明白他所面对的文学现实,弄清他对当时主要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态度。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0.
爱伦·坡对恐怖小说作出了极大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展示并探讨其独特的风格与艺术魅力。坡继承了十八世纪哥特式小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恐怖小说心理化。坡以恐怖和怪诞奇特来表现他唯美的艺术主张,他笔下的人物都带有一种病态、颓废的倾向。作为浪漫主义作家,坡丰富的想象把恐怖渲染得淋漓尽致。坡注重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和效果,其精心营造的“恐怖”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憾与冲击。坡所创造的离奇怪诞的恐怖世界成为美国文学之上一道奇幻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信仰追求紧密相连,文学不仅是他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他想象建构人生和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沈从文的文学天地里,乡村和都市对应成了自我和世界、理想和现实的两极,正是对内外两个世界本质的和谐与一致性的强烈诉求和被分裂的焦虑之间的巨大裂隙,使沈从文的文学和人生发生了致命的断裂.自此,他更坚实地踩在了现实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12.
郭建辉 《云梦学刊》2009,30(5):118-12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希克厉占据着小说的中心,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对希克厉专制和残暴等表层性格上的评价,多是以现实的道德评价代替审美判断,但从希克厉的爱情缺失和复仇意志形成角度,可以找出其人格恶化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他复仇中表现出的惊人的爱和恨、力量和征服意志,他性格深处葆有隐在的温情。希克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现实道德层面显示为恶,但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蒲宁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在20世纪初现实主义面临严重挑战之际,择定了延宕与创新的路向,多层面、多角度地叙写俄国时代与社会的现实情状,同时,开拓了现实主义语言技巧的新空间,实现了超越与构建并进的关的再度创造,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和安宁费·司各特·菲兹杰拉德是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著名小说家,他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国“爵士乐时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因为他的生活是他作品的最好注释,因此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亚瑟.马里那在他为菲兹杰拉德所著的传记的首...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较为特殊,在文学表现现实的方式上,采取了一种超越与介入的双重态度,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现实主义取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切入到沈从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创作中现实感呈现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6.
曹操以命世之才,膺怀慷慨,雅尚诗章。他的作品阐发了对于当代历史的独特理解,表现出对于现实政治冷静的理性审视和深辟的历史评断。因此,他的“悯时伤乱”远远超出同时代诗人,具有深广的悲剧意蕴。这种面向现实,以理想、事业为内核的英雄主义同样也渗透在他以“年命忧叹”,“神仙幻境”为内容的诗篇中,学术界历来对这类作品颇多訾议,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曹操在政治上是拨乱世的豪杰,文学上也是反传统的英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观局限分析(上)吴炫回顾将近50年的当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我们既会为文学在政治风云中挣扎、寻觅和自我更新的历程感慨万千,也会为文学始终受政治影响和他者话语的影响,难以独立地观照中国现实的问题,进而逐步提出自己的理论命题而倍感焦虑。也许,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因其自身的际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其文学创作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精髓,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气质的文学风格。而有着“台湾的良心”美誉的另外一位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则是以他作品中强烈的社会现实意识而得名。陈映真通过文学这种特殊的形式作为切入点来探究现实中台湾普通百姓生存境况,从而引发出对社会的一系列思考。白先勇和陈映真用各自独特的笔触描绘着自己眼中的世界,关注着不同人物的命运,对人性有着深层次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识的诗意追求——略论阿来的中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来以小说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建构了表现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藏族文学的一个艺术世界.他直面现实人生,直视社会变革大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透视他本民族同胞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付琼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22-126
从刊刻数量、刊刻密度和刊刻机构来看,《文选》在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时期是一部十分流行的文学经典。它的流行主要不是源于学术驱动,而是源于文学驱动。《文选》流行的程度和文学教育作用的发挥与号称“《选》学中兴”的清代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如果考虑这一事实,清代以来所谓明代《文选》学衰落的定评,就显得失于稳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