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显然是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也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源”应来自于生活。所以说,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一环。因此,我校立下了生活作文的研究课题。并已被列为镇江市级课题。现结合我校的生活作文研究课题,谈一谈我的教学体会。一、表演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生活处处皆文章,我们学生的生活不是缺少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标在谈到作文教学原则时说:作文教学“坚持从内容人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3.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材料写”。怎样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有效解决“无米之炊”呢?讲故事,做实验,搞活动是帮助学生广开“材”源,为学生习作搭建幸福彩桥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作文,大多数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显然是学生的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对作文并未产生好感。想要解决这个"无米之炊",必须有一个"源"泉取"材"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  相似文献   

5.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教学中,要求习作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人手,从学生的实际人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表达真情实感。“以做人为习作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在育人的活动中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使作文活动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把习作教学和学生做人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习作教学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习作,很多同学都会因贫于无材而困惑。其实要想写好作文并不难,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要从小养成细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这样就不愁作文有多难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先得有材,材从何来?日:材源于生活。的确,只要同学们平时注意多积累,无论是生活素材还是语言文字,都会积少成多,有朝一日,在你习作之时就会厚积薄发,下面我就如何从生活细小处帮助习作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乃是封闭式作文教学和作文的条条框框限制所致,学生缺乏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要开放作文教学,就能增强学生习作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每当节日的时候,以发短信形式表示问好。我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短信,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作文,说到底是一种“倾诉”,也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和自己心中的情告诉给别人听。照此说来。习作应该不是件难事。可为何大多数学生却怕写、厌写、写不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太少,脑子里积存的生活信息量不够。素材匮乏,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无“厚积”岂能“薄发”!由此。“榨”出来的习作为强言之物,以空话、套话应付,非真情无实感。因此,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的素材源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走生活教学之路是作文指导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在实践性活动中练笔育人,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材料为主要目的,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自我活动、自我操作、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会生活,开源引流解决习作素材的积累问题,是作文教学由封闭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被有人视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我,却是“歪”打正着,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热情和习作水平普遍提高。那么。我在作文教学上是如何指导学生“歪”着写的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作文教学“歪”理。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学生怕作文的原因是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让学生不怕作文,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何让俯拾皆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随机习作的乐趣,这离不开老师“爱”的呵护,“心”的引领,“情”的激发。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郭沫若也曾说习作就要“写尔所知”。然而翻翻一些学生订阅的优秀作文,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老气横秋,让人感觉颇为成人化:看着我们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内容空洞,同一件事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小学毕业。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吗?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就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写文章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习作素材从何而来?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努力让学生“演奏”好这样三部曲:从小留心身边的生活,关心国家的大事,洞察世界的风云,如此简单而已。因为这三部曲为学生的观察和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演奏”好这三部曲,学生才能更好地取材构思,起草加工,这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具体谈一谈怎样“演奏”好这三部曲。  相似文献   

17.
齐文华 《新天地》2011,(7):87-8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注重收集素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指导,更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应变多问多讲,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边体验边倾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谈及作文教学,“教学生作文难,教学生初写作文更难。”这可能是在作文教学起点任教老师的共同感受。教学生初学习作,千头万绪,为师者易犯急躁情绪,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作文技巧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反而弄得这些刚涉足习作的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习作兴趣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而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农村作文教学必须唱响“农村特色”的主旋律。谱好“以民间文学为支点、多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农村生活、广泛积累素材;结合农村实际,教给学生方法;挖掘乡土资源,搭建展示平台”的作文教学四部曲。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写丰富,使习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