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试论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作为一对关系范畴存在的理论基础如下: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看,二者分别对应于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与私人产品属性;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二者分别对应于政府与市场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从收益的角度看,二者分别对应于教育的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是对话语解释必不可少的文化理性问题.作者注意到,学术界关于文化理性的意识有一个从语境意识到文化语境再到文化理性的逐步演进过程;文化理性是一个分层结构,包括文化意识形态(设定)、语用操作设定(文化语用原则、规则、范式)和文化基础实事;同时,文化理性的形成也有一个运层筛选语用信息的过程(从行为的情景合理、合适、有效,到社会语境合理,到文化语境的检验);文化理性作为一个工具性范畴,具有工具性、从属性、权威性和可调节性,而且,它必须构成有形的模式.文化理性的讨论可以解决情境与大脑的信息连接问题,同时,从跨文化交往角度看,文化理性作为语境意识的最高形式,可以促进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盲目自信或自卑,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启蒙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反思启蒙一直是西方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从现代性异变角度展开对启蒙的反思与批判,揭露了启蒙向迷信,理性向非理性转化的必然性,从而证据确凿地指证启蒙理性单向度化为工具理性,是造成当代西方社会病症的罪魁祸首。从社会批判理论重建现代性角度看,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对启蒙的反思,是展开新一轮人类自我拯救之前的思想审视。在这种审视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尽情展现着“天启圣哲”的魅力,宣告一场反抗新的控制形式的观念战争已经开始,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对启蒙进行再启蒙。  相似文献   

4.
牛津版<技术史>关于蒸汽汽车发展史的记载和收藏于旅顺的一辆美国产蒸汽汽车,分别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展现了蒸汽汽车发明与创新的兴衰过程,并表明技术进步的范式转换决定了蒸汽汽车的兴衰;而技术进步的基本范式又由技术的内在结构范式和外在社会范式所构成.从技术的内在范式和外在范式相统一的角度看,技术进步的真正含义是尽可能在减轻环境与能源的压力下,最大程度地谋求人的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5.
理性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概念,现代化是社会理性化的过程。近代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展现了不同的现代性理念。这个探索的过程也是道德理性、启蒙理性、历史理性博弈和抉择的过程。三种理性取向反映了对人的本质的不同定位,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归根结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基于历史理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性为现代社会理念,找到了中国现代性构建的正确方向,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展危机的突出表现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从理性角度看,其重要的人文启示是要求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与理性特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意蕴,在实践中,必将使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大人文特征,以免重蹈西方发展危机的覆辙.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激发了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的农民投资热情。农民投资主要涉及农家乐、经济作物或副业以及餐具消毒加工等。实质上,农民的这些非农投资最根本动因在于生存压力,这是一种生存理性选择。其后,农民投资的追加,则是市场化下农民的经济理性选择。在这一进程中,农民的行动也表现出一种社会理性选择,即农民的"满意原则"。总的说来,以寻求生存为初始点,农民一旦超越生存理性选择后,取向就转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最优原则,进而呈现出"满意原则",这是是农民从生存理性选择,通过经济理性选择,向社会理性选择的跃迁过程,是农民真实地展现其生存智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30年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广告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彰显了中国社会体制、文化、经济等多维度的变迁。广告语是透视广告的眼睛,改革开放30年来广告语主要发生了三个向度的转变:从政治话语向娱乐话语转变;从集体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从理性话语向感性话语转变。广告语逐渐由对产品的介绍,转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话语诉求,从一种新的角度展现了产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上帝——体悟美国文化的钥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要理解美国文化 ,首先要了解上帝在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从精神世界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精神食粮 ;从道德标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的价值尺度 ;从理性追求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自由主义的保护神 ;从哲学伦理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实用主义的精神基础 ;从国家体制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道德屏障 ;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角度看 ,上帝是美国民族主义的力量源泉。造就和支撑美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美国文明大厦的精神支柱 ,美国民族不可动摇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险认知的差异及其解释——从心理学到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和大众在科技风险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该现象的解释却一直存在争议."实存论"和"建构论"是看待风险的两大基本模式,但它们提出的解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专家和大众在风险认知上的对立其实是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分裂,其根本原因是风险社会中的信任危机.欲化解公众和专家在风险认识上的对立,应以协商民主和公众参与为基础,通过开放的公共领域,建立起一个包含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多元共识.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一种技术性存在。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构成一幅认知图景:工具技术时代,人们对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多含感性因素和偶然性;机器技术时代,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负面效应的凸显,人们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多为批判性的反思;后现代社会中,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认识则表现出一种比现代主义更彻底的怀疑主义,同时也开始考虑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类学也从种族特征等方面出发,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关于创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学森坚持与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总结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史与社会发展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文章通过蒸汽力革命、电力革命及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函数关系的重大变化的分析,证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不断加强。钱学森认为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建立"科学技术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将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建设科学技术业的支柱工程。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正日益成为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其最大特征是给使用者带来一个混合现实的认知环境,以沉浸式感知体验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现实环境的单一维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认知实践方法。与此同时,这种虚拟认知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必然产生认知者在虚实之间转换的二元分裂问题,从而造成用户的认知困境。就如同“缸中之脑”,由于这种“代码”性的信息输入,在主体认知中形成一种碎片化重组的观念,而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才会导致主体对虚实处境的混淆,给自身带来困惑。若将这种虚实倒置观念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则会对自身和他人带来危险。因此从认识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及规范探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异化概念自提出以来,几乎一直被作为人本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本文仅从卢卡契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异化观着手,结合当今学术界研究观点和部分成果,阐述作者对人的物化(或者说异化)理论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技术设计是运用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创制和改造技术人工物的过程中,把思维中的技术构思规范化、定量化,把它们以标准的图纸或说明书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活动。技术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问题、综合取舍、实践评估等环节使得抽象的技术认识得以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形成切实的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在不同的认识情形下,技术设计或者被当作一个黑箱,或者被当作一个白箱,或者被当作一个系统,这三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分别反映出技术设计的创造性、合理性和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想象视角下族群意识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德森认为,时间认知的转变、认知手段的产生与社会条件的具备是族群作为一种想象共同体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分析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从族群意识得以想象成为可能的认知手段和国家生产两方面入手,论述族群意识的生产过程,从而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族群意识变化作出一种解释上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发展是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认识和利用相伴而生的,人类科技史离不开其自身的社会经济生活。以长江武汉段江面人工干预洲港变迁事例为中心,论述了我国古代对河流水文力学的认识。古人对河流江心中沙洲的淤涨坍消现象及其水文力学原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对沙洲淤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到进一步阐述沙洲淤消演替原理,再到运用沙洲淤消演替原理人为干预沙洲的演变,并对其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科技史的书写,还取决于我们对历史文献的掌握程度。新材料的发现或发掘,往往可能改写科技史。  相似文献   

19.
和谐农村社会是村庄转型的预期目标,其实现需要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村民道德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支撑。道德,作为一种重构村庄社会的“隐性或者软性力量”,会使村民在思维、认知、行为选择等方面产生协调,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有力地保障并推进村庄转型的正向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政治认知是衡量大学生政治观的重要尺度之一。基于“政治认知”的表现维度,从政治常识、政治热点事件、重大社会问题等方面出发,运用问卷收集和访谈方法调查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有对政治的了解,但政治基本概念模糊;政治认知方向正确,但功利化倾向较严重;对政治有一定的热情,但政治冷漠现象不可忽视;政治认知过程满意度偏低,但改善的主观意愿不强。由此,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政治认知状况的对策建议,期望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