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多研究者,比如汉娜·阿伦特根据本雅明对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卡夫卡的阐释进行解读,认为本雅明是位没落失意的旧式文人,而不是关注文学与历史现实的激进革命思想家.本文从"希望"这一中心概念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澄清了这一错误认识,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本雅明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并没有明确地论述过艺术史,他所阐述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他关于影像(摄影、电影)理论的思想。通过梳理"艺术史"与"拱廊街计划"的关系,找到了统领本雅明"艺术史"写作的主题,即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人的感知方式及艺术的功能属性的影响。本雅明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一部社会变迁、技术演进的艺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城市美学是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学术关怀的重要维度.城市作为社会的符号和缩影,几乎纵贯本雅明一生的学术研究.本雅明以城市文本作为批评策略,瓦解叙事意义;将城市看作独特的现代性方式,以拯救现代“震惊经验”.他的城市美学在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美学是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学术关怀的重要维度.城市作为社会的符号和缩影,几乎纵贯本雅明一生的学术研究.本雅明以城市文本作为批评策略,瓦解叙事意义;将城市看作独特的现代性方式,以拯救现代“震惊经验”.他的城市美学在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摄影小史>是本雅明对摄影艺术的论述;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又是本雅明艺术哲学与历史哲学的重要文本之一,有着深广的理论内容与历史意义.<摄影小史>区区万字,却凝聚着本雅明对摄影这一社会文化形式的全面深刻认识,对社会现实的思索与关心.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本论文力求突出本氏此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意识,以及强有力的历史视角.他的态度与方法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摄影与影像艺术进行历史哲学式的思考与批判,也为自己的理论建构与实际行动提供具有社会历史方向的契机与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个角度探讨了"拱廊街"与发达资本主义共谋的问题:一是从文本层面即也就是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手稿中对拱廊街的批判词条出发,二是从作为物质文化的拱廊街,从它的建筑材料、结构、功能等角度出发,对拱廊街这个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拜物"病灶展开批判。本雅明希望借助超现实主义以梦幻手段逃离现实的虚幻性,以唤来弥撒亚之灵。但本雅明的批判方法本身带有乌托邦性质,最终是向内心寻求突破,而不希求对外变革。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应是对整个社会寓言的抽象性思考,而非指向外部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反之本雅明拱廊街批判中展示出来的后现代性,与今日拱廊街物是人非的现状相似,悄悄呼应了波德里亚的拟像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7.
将20世纪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隐含作者对文本的选择性操作,讨论其文本身份的超越性。并通过在个人生存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之间,武侠小说隐含作者所隐藏的落寞文人的自我文化形象期许,探讨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群体——"文人"和"侠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余秋雨的散文集《山居笔记》为研究对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与"势"的相互交织,来探询20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人的历史及其未来的思考.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从"成功文人"、"隐士"和"小人"这三个角度,来剖析余秋雨在20世纪末营造文人"英雄过去"与"美好未来"的苦心,但是无论是"讲述话语的年代"还是"话语讲述的年代"所造成的历史语境和现实环境都在无情地击碎着余秋雨美丽的梦想.他所经营的"王朝"已经远去.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同的译本。对本雅明作品风格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翻译实践的一些差异,或者把本雅明的“诗意思维”理解为文学想象,或者把“意象蒙太奇”理解为本雅明“诗意思维”的外化。可能是学科背景的差异,文学和史学的不同思维及知识结构,规定了不同的阅读眼光。本雅明的诗意思维并非表现为文学想象,而是体现为“意象蒙太奇”。这些意象都有具体的历史依托或文献依托。意象蒙太奇是本雅明文本的文体或风格特征,翻译时对本雅明文本中的种种意象需要坐实,澄清文本的晦涩现象。本雅明著作翻译时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用专名来表示特指意象;用所指明确翻译意象;保留典故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文字崇拜、文本中心和文人心态的影响,固有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局限于文本范围.堪称"文本诗学".如今面对文本中心的消解,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口传文化的存在及其原创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口语诗学"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诗学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1.
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瓦尔特·本雅明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审视本雅明可以看出:其一,本雅明通过"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方式对空间中互为异质性的事物进行了集合;其二,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本雅明整合了时间三个维度上互为异质性的姿态——对"过去"的努力和放弃,对"现在"的反抗与迎合,对"未来"的救赎与破坏。本雅明以"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时空为互为异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也为一切"大放异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时空本身就在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纯语言观,其中也蕴含着他对世界、对传统、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本雅明所说的语言的堕落,是从语言和它原先与之直接同一的事物相分离开始的.意味着人开始与自然相分离.而这种语言的堕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世界的堕落.这种堕落后的世界只有通过弥赛亚的救赎才能最终实现现世的救赎.也揭示出这样一种本质:只因没有希望,希望才给予我们.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尊重原文及原著者的"信、达、雅"理论,到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开启了译者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德里达等人更提出"文本主体性"的观点,凸显了后现代翻译美学的精神。拟从此后现代理论中,探索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及其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单向街》采用了散论、格言、寓言相交织的意象拼贴的方式,呈现了魏玛时期德国普遍衰退景象,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现状也展开了批判;他揭露现代生活的愚蠢与堕落,通过追忆古老文化中的风俗,对现代人予以警示。《单向街》中的三组意象:中国书籍的誊本、古老民族的风俗、书籍与妓女,虽远不能囊括本雅明的文化批判,但从中可以折射出本雅明文化批判的主旨:提醒人不要遗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思在"进步"裹挟下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德里达和德波建构了一种激进的诠释学,它打破文本的原意,寻求创造性解释的空间。本雅明的策略是“引用”,德里达的策略是“延异”,而德波的策略是“异轨”。这种激进诠释提供了新的文本意义,但同时也落入责任和虚无之间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6.
源于道家之哲学思维,兴于<楚辞>之文学创始,汉魏六朝诗赋文本的"人神同游",一方面在文学形态上涵括散体大赋、骚体赋、乐府古辞、文人乐府、游仙诗等,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展出程度不等、方式不同的传承和创变.不仅如此,"人神同游"隐含着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其"游"中寓"忧",它往往通过文学幻想和时代演绎,表达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有限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作为从中国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过渡标志的《老残游记》,长期被重视的是它在描写上的艺术技巧,以及它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而它在小说审美形态上的"革命性"贡献,尤其是在从文人文言小说、传统白话小说以及晚清各种类型的社会批判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转型过程中的"过渡阶段"的标志性意义及文本贡献的意义,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或者深入探究.而汉学家普实克、华裔学者夏志清等人对《老残游记》上述"革命性"贡献的阐述,也依然存在着诸多不明晰甚至含混的地方.事实上,《老残游记》在叙述者与小说主题之间所达成的"高度统一性"或者"整体性",是由该小说文本在主题、人物、语言以及艺术技巧诸多方面的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所共同构建出来的一种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18.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原文与译文"、"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雅明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汉魏古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当时"歌"与"诗"在观念上尚未明确区分,文人对"用诗"与"作诗"也无明确的意识,因此出现了歌辞徒诗化与文人拼凑歌辞作诗等多元的古诗生成方式,以及音乐、文本两种传播方式并存、交叉与相互转化情形。后世文献是在"歌""诗"观念逐渐明晰,文体意识日益增强的观念下进行的,面对汉魏古诗这种多元的生成方式和多种传播方式交叉并存情形,学界产生了对其性质认识上的矛盾,后世文献著录对其或"乐府"或"古诗"的认定,也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还是文人"古诗"的跨越漫长历史的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