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规定了较为严厉的刑事处罚,为司法机关有效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提供了立法保障。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立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为了有效遏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生,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严打”的进一步深入,“黑道”(黑社会性质和黑社会组织)泛起。如何看待社会生活中的涉“黑”案件,现在理论界、实务部门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只存在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而不存在黑社会组织犯罪;有人认为黑社会组织犯罪漫画赤社会组织犯罪等,真可谓仁智各见。作者的观点是: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是黑社会组织;黑社会组织成立需具备根本属性和其他属性;黑社会性质组织除了具备定性因素外,还需同时具备定量因素。  相似文献   

3.
涉黑犯罪的严重破坏性已为国际社会所充分关注并受到各国立法与司法重视.国际社会通用的“有组织犯罪”包括黑社会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各国惩治有组织犯罪对策的比较研究表明,为有效遏制不断蔓延的涉黑犯罪态势,我国应在明确反黑刑事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刑事立法、便宜刑事司法、加强区际与国际司法协作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保持高压打击态势的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出现了采用"劣迹化"身份、"脸谱化"形象、"模式化"举止和"表演化"仪式等符号化样态以取代传统暴力特征的演进。符号化样态的运用,具有对内黏合成员的整合功能、对外塑造实力的威慑功能,以及降低刑事惩治风险的规避功能。就刑事治理而言,首先,在刑事立法层面,可考虑以"黑社会组织"一词统一指称涉黑犯罪组织,并将符号化样态纳入黑社会组织认定标准作为近期方案,将择机制定《反黑社会组织法》作为远期方案。其次,在刑事司法层面应摒弃黑社会组织必须具有暴力性的狭隘认识,对采取符号化样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依法适用刑罚。  相似文献   

5.
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理解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司法的偏差.黑社会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后者的认定应严格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过在解释上应当予以适当的扩张.文章还从刑事立法与司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防范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6.
黑社会性质组织作为最大的犯罪之源,应予以严厉打击。准确地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是给以严厉打击的前提,对其认定既不可随意降低标准,也不可刻意拔高标准。准确地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就要以《刑法》第294条第1款的立法解释为依据,彻底贯彻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和坚持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时,应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即非法控制性特征,界定“保护伞”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的界限以及严格界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只有准确地研究和解决以上疑难问题,方能在“打黑除恶”行动中严厉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内对“有组织犯罪”的研究已有所建树,但我国理论上尚未明确“有组织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由于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认识,通说认为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黑社会组织,最多只是具有黑社会组织某些特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刑法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只规定了三个罪名①,存在立法缺失,不利于打击犯罪;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或其成员,也尚未建立严格的财产刑罚和有针对性的特殊减免制度,不利于瓦解犯罪组织。从法律规定应当科学、合理及满足司法实践的要求来看,立法上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8.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中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增设了财产刑,从而形成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成员财产的三种处置措施:罚金、没收财产与刑事没收。在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成员财产的处理上需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即“在整体从严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合理地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与财产的性质,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财产适用的关键。在“灰色”财产的认定与处理上,我国司法实践的越权处理有导致财产刑的异化的危险,亟待立法上补足财产来源合法性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危害极大的犯罪。理论界就此罪的预防和治理的著述很多。本文拟在深入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发展的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反黑"斗争的经验,探索预防和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良方,以期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定义。指出了黑社会性质犯罪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寻求政治保护伞;势力范围逐渐扩大;稳定、严密及暴力性的四个组织特征。提出了完善对黑社会犯罪财产刑的立法,彻底摧毁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物质基础;加强反腐力度,彻底扫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基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防治体系,从根本上铲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土壤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黑恶势力的罪恶行径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树华 《南都学坛》2007,27(4):87-93
黑恶势力是指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违法犯罪势力,大肆实施多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纠合性违法犯罪组织或群体。其罪恶行径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重要成员固定,组织严密,有行动准则和残酷“家法”;二是组织人员和规模发展迅速,其势力范围日益扩大,并且插手政界事务;三是手段残忍,滥杀无辜,罪恶累累,罄竹难书;四是向经济领域渗透,依靠暴力掠夺,迅速增强实力;五是寻求“保护伞”,黑白勾结愈演愈烈;六是登上政坛,披着“红色长袍“,大干黑恶势力勾当;七是插手基层选举,培植“代言人”,侵蚀镇、村政权;八是境外黑社会渗透加剧,与境内黑社会势力相互勾结,犯罪日益多样化和严重化。针对我国黑恶势力的种种罪恶行径,应采取如下治理措施:一是面对现实,加强犯罪研究,搞好社会治安;二是狠抓“严打”,认真进行总结,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三是狠抓“打黑除恶”的防控工作;四是在全社会形成“打黑除恶”的氛围。只有如此,才能有力地维护当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打黑除恶”是严打整治斗争的重点之一。本文扼要地阐明了何谓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分析了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社会成因、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为打击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13.
当前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危害极其严重。它具有组织性、反社会性、暴力性、经济性、垄断性、地域性、腐蚀性、政治性、扩张性、职业性等特点。这种犯罪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产生 ,有其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文化原因、国际原因。打击这类犯罪 ,应完善专项立法 ;强化社会控制 ;落实综合治理 ;成立打黑专门机构 ;坚持斗争的持续性 ;铲除黑恶势力的后台 ;加强国际间合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着重研究了秘密社会或黑社会问题的缘起,介绍了前人的研究状况及秘密社会与黑社会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当代中国黑社会是传统中国秘密社会在社会转型期间的变异.同时还分析了当代中国黑社会(黑帮)组织类型与人员构成以及当代中国秘密社会的生成因素,指出经济、社会与文化三因素催生了黑社会.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作为有组织犯罪常用手段的胁迫行为缺乏专门性的研究.对一个“黑帮”成长历程的入圈考察表明,暴力非但不是有组织犯罪的必要手段,(严重)暴力反倒是其法律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贿赂“保护伞”亦不为黑帮生存发展所必需;一直被刑法忽略的一般胁迫行为已在现实社会互动中演化为黑帮生存发展的最优手段之一.与从前那种以“有组织暴力”为基石的黑社会组织一样,以“有组织胁迫”为主要犯罪手段的“黑帮”同样会侵害法益、破坏生活秩序,同时胁迫手段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黑帮”遭受刑事追诉的可能性,刑事立法亟待对此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6.
WTO与"后立法时代" 的中国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并分析了 WTO对中国法治进程尤其是对中国立法的影响 ,指出 WTO时代的中国立法应当走出“挑战——回应”的立法旧模式 ,向“回应——创新”的变法新模式变迁 ,以“变法”为契机推进制度创新及制度变迁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可持续性的立法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酒驾”入罪法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醉酒驾驶引发的系列恶性交通事故震惊了全社会,强大的民意和社会舆论是醉酒驾驶刑法规范的立法契机。用刑法调整酒后驾驶机动车尤其是醉驾行为是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除社会的恐慌心理的最佳途径。治理醉酒驾驶犯罪国外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备的立法,可资我国借鉴。探究醉酒驾驶刑法规制的依据十分必要,这种法学原理的分析将为立法机关正在进行的规范酒驾犯罪的立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鉴于现有研究的泛泛而谈和未有令人满意的阐发,分析了陕西辛亥革命成立的军政府组成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博弈以及军政府的施政方针与策略。分析认为,军政府建立在新军、会党、留学生和同盟会的联合之上,但是会党、新军掌握了大权,同盟会则处于边缘地位;军政府树立“反满主义”,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不同措施筹粮、筹款,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施政风格。  相似文献   

19.
武汉抗战期间,武汉地区的帮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武汉地区的帮会可分为当地帮会和外地帮会两大部分,其活动具有主客帮会和平共处、积极支持抗战、亲近国民党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政治色彩;但部分反动帮会勾结敌伪、卖国求荣、强取豪夺、牟取私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通过对武汉抗战时期武汉帮会的考察,可以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帮会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在民族抗战的感召下,绝大部分帮会最终站在了抗日的立场上。整个抗战期间,帮会在“抗日高于一切”“保卫家乡”“保卫祖宗坟墓”的口号下,创造了许多奇迹。第二,帮会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明显的落后性及巨大的破坏性,极易被反动势力操纵利用,成为阻碍社会历史进步的反动力量。对此,应予以高度的警觉,必须对帮会进行彻底改造,直至其消灭,切不可与其沆瀣一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