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在翔实嵬集深圳戏剧演出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深圳实验戏剧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在深圳戏剧现状中的地位与特质、在国内乃至世界华文戏剧圈的影响,并阐述实验戏剧在健全的都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剧论争,反思从"戏剧观"争鸣到"三大戏剧体系"争论中阿尔托的中国遭遇,有助于廓清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轨迹,并揭示出当代戏剧生态难以承载乃至漠视残酷戏剧的必然和悲哀。在某种意义上阿尔托是一杆标尺,中国对这位戏剧先知的接受程度有多深,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戏剧的未来有多远。  相似文献   

3.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运用诗化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借鉴电影等新型艺术的表现技巧,继承并光大了奥尼尔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探索与成就,通过一部部令人震撼的剧目,在美国舞台刮起了一股清新典雅、具有浓郁诗情和哀婉风格的革新之风,对美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不同,教育戏剧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在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活动、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和以“剧场”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三种戏剧类型中,教育戏剧定位于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教育戏剧在教学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人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再到“以科目为中心”的三个阶段。美国偏重戏剧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创造性戏剧为主;而在英国偏重戏剧在教学上的工具价值,强调利用戏剧来统整教学及实现教学目标。教育戏剧在幼儿园的发展形成了两个类别四种形式:在以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为主的类别中,包含了随机性的戏剧游戏和主题引导的戏剧游戏;在以教师安排的戏剧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议题性的戏剧教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戏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18世纪中期以来就出现在美国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是多面、驳杂的,但从总体上看,一直徘徊在低劣和美好的两极之间。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都在不同的尺度上强调其"真实",但它们与现实的中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只是美国文化对于他者的想象和表述。美国戏剧通过表述、展示有关中国形象的种种"奇观"并凸显与美国的差异,履行了对美国文化主体的自身认同功能,也暗示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焦虑和欲望。  相似文献   

6.
东北戏剧是中国带有地方色彩的戏剧形式。其中,牡丹江戏剧为代表的"黑土戏剧"发展得较好,尤以付军凯、王治普两位剧作家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他们的剧作不仅是对黑土文化的有力诠释,而且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切反思,并以其质朴、丰富、多元化,曾一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犹太戏剧出现繁荣局面.这里拟对此创作主题予以简要概述,以展现这一时期美国犹太戏剧创作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纪之交的三十余年,美国戏剧在经历了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斯等戏剧明星的相继陨落、美国戏剧的低谷之后,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如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苏珊·洛莉·帕克斯(Susan—Lori Parks)、玛莎·诺曼(Marsha Norman)、温迪·瓦瑟斯坦(Wendy Wasserstein)和琳恩·诺塔奇(Lynn Nottage)等优秀的剧作家和如《天使在美国》、《钢琴课》、《天使坠落》、《蝴蝶君》、《压迫者/被压迫者》、《罗森斯魏格姐妹》和《毁灭》等大量的优秀作品。所有这些给百老汇、外百老汇乃至整个美国戏剧增色不少。总的来看,世纪之交这三十余年,族裔戏剧蓬勃发展,女性戏剧生机盎然,同性恋戏剧独树一帜,各色实验剧将美国戏剧引入一个新阶段,使得整个美国戏剧舞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场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戏剧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优秀的美国华裔剧作家不断涌现,他们的戏剧作品成为华裔族群表达心声,争取权益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被称为美国戏剧最杰出的声音之一,更被推崇为华裔乃至亚裔群体的代言人。黄哲伦创作力旺盛,他的创作生涯贯穿了华裔戏剧发展的整个三大浪潮,并且他的作品主题更是典型体现了三大浪潮的戏剧主题变化。由此从分析黄哲伦系列作品的主题变化来一窥华裔戏剧发展脉络无疑是个新鲜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运用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理论框架,借助量化分析研究方法,揭示阿尔比戏剧作品中男性角色性格是如何得以展示的。以阿尔比两部经典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美国梦》中的片段为研究文本,对剧中男性形象进行分析。话轮转换理论可以有效地阐释人物间的权势关系,用相对客观的数据解读戏剧人物性格,丰富现有的戏剧批评方法,为我们在戏剧鉴赏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话剧百年,经过创造性的本土化过程,从西方剧种成为现代中国话剧;与此同时,中国话剧又从本土出发,完成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一种跨国界的世界华语话剧,形成由中国大陆、台港澳、东南亚乃至北美、西欧、澳洲三大板块构成的世界华语话剧版图。我们借助“全球本土化”的概念,讨论这一双向发展、彼此互动的历史过程,讨论在该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或一体化趋势,以及多中心、多层次的本土化特征。这不仅拓展并改变了中国现代话剧史研究的视野、格局、问题与方法,而且还能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的角度,反思现代中国的文化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导演。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首先通过上海戏剧协社,在话剧导演实践中使导演制得以确立,并且通过导演电影、残剧教育和积极参与其它戏剧活动,使导演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雏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14.
阅读《白先勇文集》,会为他飘泊者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所震撼。白先生是一个痴迷古典戏曲和古典小说的现代派小说家,一个穿越大陆、台湾、美国三地深受东西方文化浸染的贵族子弟,一个为旧王朝的背影吟唱哀歌又对弱者寄予悲悯情怀的文人。他善于通过精心构造人物复杂、细节纷纭的小说世界,表达人性中最为朴素又极为动人的爱、悲悯和诗意的美。他和他的小说将给予我们无限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新剧“甲寅中兴”指的是从1913年下半年开始到1914年,持续了大约一年多时间的新剧发展态势。一般观点认为新剧在“甲寅中兴”之后,基本就衰亡了。事实上,新剧在上海的剧场演出中仍然占据着很高的比重。现有的大多数戏剧史论著一般不再谈论新剧在1914年之后的状况,用“衰落”两字一带而过,这既是由于史料缺乏,也是主流价值追求造成的思维定势。1914年之后,在游戏场中仍然不间断地上演,而游戏场中的这部分演出是不被主流戏剧史书写者放在新剧的演出中进行考虑的。要还原新剧在当时真实的演出状况,必须对它进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动向,即对被认定为女性主义的戏剧进行重估。重估女性主义戏剧,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被主流文化认同的女性主义戏剧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与女性主义戏剧观念相一致;二是对被认定为是女性主义戏剧的作品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能成为“一个女性主义事件”;三是对女性主义戏剧批评进行重估,检视它是否运用了女性主义戏剧理论和方法来观察戏剧历史、戏剧创作、戏剧文本、戏剧表演、戏剧体制和戏剧团体等问题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戏剧的研究历史,从时间上可以分成20世纪和21世纪两个时段。20世纪属于初创期,研究内容从八十年代的繁杂走向九十年代的集中。21世纪是研究的成熟期,研究的系统化和专题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统观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从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到戏剧文学的整体关照;从局部地区、单一剧种的历史梳理到完整戏剧史的宏观构筑;从简单感官描述到戏剧本体的审美把握,维吾尔戏剧的整体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和细致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扮演是戏剧的形式本体。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也是扮演行为叙事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因此,叙事是中国戏剧形成研究的有效视角。中国戏剧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型戏剧的形成(汉魏至唐宋);第二阶段是大型戏剧的形成(宋元)。小型戏剧是能够以扮演的形式独立表演较短的故事为其形成标志;大型戏剧形成的则是能够以扮演的形式独立表演较长的故事为其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19.
抗战戏剧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历史,在史料钩沉、戏剧史著、专题论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研究不平衡、剧作家作品研究不平衡、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不平衡。对抗战戏剧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研究尤为必要。战争政治是抗战戏剧的文学生态场域,战争规范推动着抗战戏剧的发展,影响着抗战戏剧的叙事,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政治区域,抗战戏剧的繁荣程度和表现形式均有不同。从战争政治角度对抗战戏剧进行整体观照和全盘反思,将会呈现抗战戏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尽可能地避免将历史单质化和浪漫化,从而推动抗战戏剧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早期话剧是在西方话剧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戏剧审美观、编剧方法、演出形式诸方面来看,却与传统戏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话剧的草创者虽然没有意识到话剧创作、演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但却以他们最早的话剧活动提出了这一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