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彝家葬礼     
凉山彝族实行火葬。按照习俗,在火葬仪式中,尤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 为了使读者对凉山彝族火葬仪式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本文特将所地、圣咋方言区对老人的葬礼较详细地介绍如下。 早在老人病重期间,远亲近邻便纷纷带着酒、鸡蛋、糌粑、豆腐等前往看望。老人的儿女、儿媳,更是日夜不离,尽心尽力地侍候。当病人脸上泛起红晕,有经验的人,就会看出这是临去世前的“回光返照”。守候的人立即忙碌起来:  相似文献   

3.
史前史和民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初民社会中,死人和死去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对待,因为都是处理死亡,这就决定了葬礼仪式跟狩猎仪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一开始,狩猎和献祭仪式就伴随着葬礼仪式且相互影响。本文论述葬礼仪式的发生以及葬礼过程中的种种仪式行为,如动物献祭、仪式性杀戮、仪式食物的分享、对尸体的处理等。通过具体诠释,表明神话观念对仪式行为的支配性作用,葬礼仪式在确认和维系社会群体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喀麦隆丧葬习俗具有典型的非洲特色,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其所经历的历史进程。通过描述喀麦隆中部大区恩高仁盖村一位名叫马蒂尼·阿博莫( Martine Abomo )的葬礼的全过程,归纳出喀麦隆独特的丧葬文化习俗。研究表明,葬礼步骤、葬在家门口、死者身份、年龄、死亡原因不同导致的埋葬时间不同等构成了喀麦隆非穆斯林区独特的丧葬习俗,并且这些习俗与当地的音乐、舞蹈、宗教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乡土葬礼的仪式习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套行动的细则,发挥着乡村秩序的整合与纠纷的化解功能,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而国家法规推行的新式殡葬却不能提供具有相似功能的行动细则。目前我国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对于乡土丧葬文化主体性意识还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视域下,仪式感是仪式化行为获得的感觉和确证的逻辑,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实践应用反映了仪式感的功能图景,主要表现为四个维度:第一,仪式感通过对个体的关系生产与确认,关系范畴的形成与延续,发挥着个体认同功能;第二,仪式感通过对分化的控制,为冲突提供安全阀,以及以建构共生的共同体方式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第三,仪式感通过建构集体框架的方式,发挥着对集体记忆的叙事塑造、价值重构与传承巩固的功能;第四,仪式感通过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条路径,发挥着对个体的仪式化规定和文化生活化的文化浸润功能。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农民合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把分散的农民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形成社区农民间的合作,实现以一定区域为边界、以社区利益和共同规范的认同为基础的社区的自治.文章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情况下新型农民合作制度难以建立的原因,探悉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文化习俗对农村合作制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网络,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传统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由于具有高同质性、弱社会互动性和内倾性特征,并不能在社会互动与融入过程中提供创造性的支持,单纯依靠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会造成城市融入的"内卷化"。社会理性兼具实践性与主体间性,并将自我认知、关系协调、社会评估、策略优化等涵括其中。因此建构社会理性导向下的城市社会正式支持网络,能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提供新的秩序规范与异质性社会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传统社会生活模式的折射,城市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演的舞台,城市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景建构,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矛盾与共生的体现。论文从福州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游神”活动入手,来探讨城市化环境下,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声音景观的建构与变迁。一方面,在快速流动的现代化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的声音空间被重塑,城市“噪音”为其塑造了新的声音基调,信仰仪式活动中民间艺术的传统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新的声音和新的“传统”不断诞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声音景观,而民间信仰及其孕育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则是城市地方声景和文化记忆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个体认同问题是现代社会凸现出来的重要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均与此密切关联。个体认同总是在一定的意义框架下进行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地方性话语这三种意义框架分别在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个体认同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分析各种意义框架对个体认同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建构更完善的文化系统来引导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以期实现更佳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相似文献   

12.
彝族的很多活动伴随礼物馈赠,如节日,婚礼、丧礼等,但馈赠内容、规则、意义在不同活动有差别。本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彝族丧礼的礼物馈赠背后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彝族社会文化互动和重视各民族的礼物馈赠理论。  相似文献   

13.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无近亲属或近亲属不明的受害人被伤害致死,其生前所欠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的债权人,得向加害人行使具有物权性的追偿权;有权接受其遗产者得提出误工费、死亡补偿费赔偿;料理死者后事者享有丧葬费等费用请求权;与受害人间无法定权利义务的扶养人、被扶养人有权享有属于遗产部分的请求权.死亡赔偿是加害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国家接受死亡赔偿具有正当性,民政部门作为请求权人具有妥当性.立法建议民政部门接受赔偿后,代为支付上述费用后,所余归国家所有.  相似文献   

15.
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深受土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神灵观念和内心的信仰是土族习惯法最主要的来源,各种禁忌、巫术直接推动着土族习惯法的有效执行。同时,土族习惯法又维系着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强化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观照民间信仰,就会发现在多神信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强烈的崇拜意识。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间仪式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社会需要,民间信仰也成为建立在现实秩序基础之上的一个象征体系。民间信仰不仅是一种民俗现象,而且也是对民间社会的象征性表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群众性的民俗活动以及亲友乡邻间节日及婚丧嫁娶时的走动往来承载着农民的社会交往,具有 强大的教育和文化整合功能。农耕社会农民之间社交纽带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纽带而非经济利益纽带。近几十年,我国农村社 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社交遭遇困境,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衰落是重要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将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 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陈村丧礼的考察,分析了农村女性的身份、地位及其对亲属关系的影响,发现丧礼中女性具有"闺女"和"媳妇"双重身份,并在仪式的展演过程中得以固化,从而对"娘家"和"婆家"产生双重影响。另外,虽然"场面上"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但"场面下"她们并非沉默无声,往往会选择在不破坏"正式制度"的前提下获取权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海明威的死亡观中认为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逃避的事实以及死亡是人类逃避各种不幸的手段。海明威的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不断地表述了他的这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