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中国人在经历了100多年后终于填补了无人获奖的空白,它为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文学翻译作为架起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桥梁,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文学翻译行业前景堪忧,其表现如下:原著外译数量少,作品翻译质量不佳,优秀翻译人才缺失等,影响着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国内与国外的传播.因此,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外译作品基金扶持力度,改革翻译人才评估机制,增强翻译人才队伍等也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海外部分中 国文学外译本因过分忠实于原作而不能完全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部分因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无法充分地传达原文中所承载的中 国文化。中国文学外译模式有助于避免出现有问题的译作,为中国文化 准确而有效地“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以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外合作 模式为文学外译之翻译活动发起者模式;以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 、浓厚的中国情怀以及坚定的翻译立场的译者为文学外译之译者模式; 以兼顾译文忠实与流畅的策略为文学外译之翻译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外国戏剧汉译和中国戏剧外译两个角度梳理了"五四"运动前中国戏剧翻译的概况、总结各自特点,并思考了社会文化对于戏剧翻译文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化典籍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外译对象在选择性中体现丰富性。史学典籍外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文学典籍外译则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典籍外译在曲折性中体现发展性。文化典籍外译主要由汉语翻译人才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包括儒学经典、佛教文献、史学典籍以及文学著作等在内的文化典籍,译介到诸如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其他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活动。本文中将以我国史学典籍以及文学典籍为重点,通过横向及纵向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及现状,为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7.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论证了实现翻译文学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根据语言这一特性,文学可分为本语文学、外语文学和翻译文学三种形式。翻译文学是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之间文字、文学和文化译介实现的特殊文学形式,是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那些内容忠实、表达地道、影响深远的优美译文才能称之为翻译文学的经典。明确翻译文学的定义和发生过程,理清和认识翻译文学、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的辩证关系,凝练出译界优良传统的永恒价值,对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我国译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外译是一个综合的各方参与的事业,是一个文明对话的过程.以接受语境为导向,我们要深入研究读者的文化心态,淡化文化外译的政治功能,避免西方读者的"政治化臆断".同时,本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的宗旨,采取"中西译者"合作模式和多元化的翻译策略,优先译介"接地气""世界性"的题材和作品,让译入语读者分享中国的文学、文化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论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古体诗歌英译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诗歌翻译倍受译界的青睐.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中国古体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突显在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翻译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  相似文献   

10.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对单部作品、特定体裁的译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层面,都引起了译界广泛重视。然而,将译作编成涵盖中国文学全/半跨度,综合所有重要体裁,塑造、传播整体形象的翻译选集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选集编纂传统,海外汉学界中国文学英译选集、国内对外文学英译选集的编纂概况进行了梳理;对选集编纂和作用发挥的一般机制、“翻译选集”不同于一般原文选集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译界对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对同属“选集”的共性部分与我国两千多年的选学传统相脱离,因“翻译”带来的新复杂性也疏于用当代译学加以阐释。未来,为充分发挥翻译选集在文学“走出去”中的作用,应将传统选学与当代译学结合起来,形成“译选学”研究,加深对此载体的认识。同时,应尽早推出同规模对外作品,摆脱此领域任由海外汉学“代言”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