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帮助人类超越极限.然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过人类智能、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等诸如此类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本文认为,人类智能具有生物遗传性和文化遗传性的特点,人类感知环境和快速反应与决策的能力,是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和求生本能促成的.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设计与被设计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人类思维在前,电脑模拟在后.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动力,作为新工具、新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了政府公共行政效率,并潜移默化地改善了现有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工智能由"主体"人创造,人对技术的发现遵循着自然律,但是日益进步的技术导致人主体理性膨胀,出现了现代性困境,人对技术依赖度越强,越受技术奴役,形成"人与机器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类应理性使用新工具,运用哲学的思维规范AI伦理、拥有AI思维。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在司法执行领域的应用,为缓解司法执行难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人工智能对数据与算法有着双重依赖;机器智能技术与人类理解技艺间存在实然鸿沟;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案件执行过程亦潜藏个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弥合难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缺陷的隐匿可能引发执行客观性失却风险;技术依赖深重可能弱化法官主体地位;人为设置或认知阻隔的算法黑箱亦可能加大执行责任的切割与追究难度。应当以法治思维为依归,从认知层面、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及制度层面对司法执行人工智能化的实践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就是要模拟人类思维,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技术的异化使得人越来越像机器,人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对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人的自我认同遭遇了危机。面对人工智能对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发难,就要回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上。人工智能究竟是对人的本质的遮蔽还是确证,人机共生是否是可预见的未来,智能时代的人该去往何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辩证地把握人工智能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可能情感主要有四种:未命名情感、未体验情感、他物种情感、人造情感。人造情感技术首先要解决情感的数字化问题,这是人工智能工程的难点,难的原因在于电脑无法像人类意识那样追求意义。人工智能是科学,科学是按因果律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追求确定性,人类意识的时间性本质决定了它按目的论的方式存在,追求可能性,且不能吻合现代科学的证伪原则,因此人类情感不可能被完全数字化。但是人类情感和智能可能被部分数字化,人工情感和人工智能可能在部分方面弥补或超越人类情感或智能。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联合才能互动发展,因果论和目的论两种思维方式一道被重视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持两种不同态度,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二元思维方式。事实上,讨论人工智能写作主体性问题应该摒弃这种二元思维方式,重新回归到对文学创作论的反思上来。传统文论将创作主体视为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语言能力的呈现,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理解创作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从创作原理角度看,思维与语言的同构性使人工智能写作具有了“准主体”性;从审美意蕴角度看,人工智能揭示出审美的公共性问题,为理解文学创作主体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类逐渐迈向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不仅冲击着现代政治中的价值基础,更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制度框架和关系体系,这尤其体现在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上。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内含的高效率、多中心、强依赖、硬门槛、黑箱化、情境化特性影响着政治权力的主体结构、作用范围、运作方式和作用效果,引导着政治权力或者走向"数字集权",或者走向"数字民主"。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尚处在飞速发展之中,受其影响,未来人类政治权力的面相究竟如何我们尚不能妄断,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必须从政治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进行分析,以回应为什么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以“器官投影说”等技术哲学思想作为分析工具,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历程。发现在理论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加深了对人类智能的模仿的同时,更倾向于由机器与人类共建智能系统的解决方案;实践中,人机关系也从“分离”更多地走向“交融”。因此,人类除了能在本质层面上作为人工智能这种人工物所模仿的终极目的而存在,还能在个体层面上作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行动者发挥智慧功能,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机器换人"的忧虑成为社会各界乃至个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焦点.经文献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会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组织商业环境、社会分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认知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劳动力、组织、职业、任务和技能的替代和革新.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之间应建立动态适配、融合互补、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共同繁荣.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权益、更新职业技能、设置技术伦理底线等政策措施,能够减轻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负效应,消解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无益冲击.  相似文献   

10.
KDD是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发现,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数理逻辑的一种实际应用。在KDD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系统开发出来,对大规模知识库和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在哲学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之间的关系,也给人不少启迪。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从隐喻的认知性看动物习语会发现,动物习语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它一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折射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 a potential shortcut for China to modernize its education, is treated in this discussion as a mentality and means for citizens in high-tech society to seek a lifelong education. Thus situat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loration of “superb competences”—mater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thinking, and brain-related neuro knowledge—in college teachers outside their trained professional areas. It is believed that once the teachers are equipped with the mater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thinking, and brain-related neuro knowledge, real U-learning practice is ensured and its rationale will be developed. Mater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et thinking are evolved from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U-learning in terms of technical and educational cognitive framework. A good knowledge of brain related neuroscience, the third competence, guarantees the scientific rooting of every element in the designing of U-leaning tasks, whose success resides in a serious respect of cognitive nature and rules of the brain. The building of such superb competences, as is argu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relies on various supports, like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aids, from all level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country as well as each individual teacher’s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efforts.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智力开发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国内外智力开发的研究可分为三类 :从智力结构入手开发智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开发智力和从思维品质入手开发智力。根据智力的认知结构模型理论 ,从智力结构入手进行智力开发 ,主要包括认知器的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元认知训练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认知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和明喻的区别必须从人类认知思维产生发展的历史角度予以说明。由此发现,隐喻和明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以及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感性直觉的求同认识和综合同异的理性认识。隐喻和明喻从形式到内容、从语义特征到功能效用等方面的一系列不同特征,只有在这一本源性质区别的意义上才能得到终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论竞争情报分析中的认知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情报分析的过程本质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报能力的核心是分析人员的认知能力.根据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观点,对分析人员的注意、编码、推理等认知环节中的情报认知能力进行了反省,认为当情报分析人员开始接触搜集到的信息时,认知就会对其分析行为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提高情报分析的质量,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分析人员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信息加工范式基础之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比作是信息加工过程,这种简单地把人类心理进行自然化处理的方式受到了文化心理学的批判,特别是尼斯比特等人用实验证据证明了文化对认知产生的影响,即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对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心理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以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研究方法的互惠和心理学科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求知”被看成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备的美德,因而深入地探讨了人愚智的成因,揭示了“求知”源于人生命的自由意志;探讨了人的知识智慧形成的先天素质和后天习染等问题,指明智慧与道德是形成理想人格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坚持了知行统一观;在坚持社会进化论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把“开智”与强国统一起来,提出了“民智者,富强之源”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主体的认知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制约主体对认识目标的选择,制约其对信患的加工和整合,制约其对客体的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境在话语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话语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解释和制约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话语理解与人的思维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类思维与话语理解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语言与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生理基础等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地理解话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平行结构可能出现在人类言语的最早时期,可看成是身体体验的产物,是客观事件的规则通过人的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平行结构的排列顺序具有非固定和固定的特征,象似于客观的经验结构及人的主观语用认知心理,折射出人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