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逻辑思想浅析杨树森近些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专家们对“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研究较多,但多限于对孔子“正名”逻辑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影响的探讨。笔者认为,“正名”理论确实是孔子逻辑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孔子的逻辑思想不限于“正...  相似文献   

2.
胡理毅 《船山学刊》2003,(1):113-116
荀况对逻辑学和认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在名辩思潮中实现了“正名”问题由政治范畴向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转换 ,构建了以“正名”为轴心的“名”、“辞”、“辨说”及其关联的逻辑体系 ;提出了不少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重要思想 ;荀子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达到了当时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的逻辑思想及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多认为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开创者是邓析,事实上邓析的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的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的产生、“正名”理论的提出和《论语》中的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讨论孔子的逻辑思想及其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史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史迹钩沉胡远鹏中国人一向被称为“炎黄子孙”,“炎黄”即指炎帝和黄帝.他们代表了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在古籍中颇具神秘色彩。古代帝王世系,不论虞夏商周,莫不以他为上古始祖.所以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著作...  相似文献   

5.
曾祥云 《学术界》2002,(5):133-140
很长时期来 ,“名”被解释为“概念” ,“名学”被等同于传统逻辑的“概念论”。实际上 ,名表达概念或观念 ,但不等于概念。“名”的本义是对事物命名 ,用作名词 ,“名”即事物的名称 ,它的表现形式是语词或字。全部中国古代名学都是围绕如何规范名实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因此 ,名学从其实质来说 ,属于语言符号学范畴 ,具体说是一种语词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6.
先秦逻辑思想在我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很特殊的。这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如果有,又是属于什么性质的逻辑?作者主要分析先秦逻辑中的正名思想或正名逻辑的那个部分,试图指出,先秦名学不仅有其独特的逻辑内蕴,而且这种内蕴主要是属于形式关系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还名学和辩学以本来面目──评《名学与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清田教授主持的原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名学与辩学》一书,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该书抓住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大胆探索,打破“据西释中”的传统名辩研究模式,提出了名、辩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新方法。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名学、辩学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长时期以来,在我国中国逻辑史界,“名学”、“辩学”、“名辩学”诸术语都被用来指称中国古代逻辑。但是,什么是名学、辩学、名辩学?它们又何以与西方的“逻辑”同义?这些“中国逻辑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早期的农商关系问题吴松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流变中,农商关系问题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和最引人注目的基本问题。它与“本末”观念和“轻重”思想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流,制约和规定着其他经济观念或范畴的衍生和演化。因此,探讨中国古代农商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公孙龙正名理论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公孙龙关于指 -物关系的论述是理解公孙龙正名理论的关键和难点。《公孙龙子·指物论》中的“物莫非指”表明了公孙龙对指—物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 ,公孙龙的正名理论是一种语言意义理论 ,是先秦思潮的名辨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东汉后期的思想家虽然没有对古代名辩学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接受了先秦以来的名辩思潮的影响。自觉地运用名辩学的基本知识于具体的思维活动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主要是:把正名原则导向人物品评的轨道,强调“贵名乃所以贵实也”;突出辩的“别类”性质,提出论辩的若干新原则;给譬喻下了新的定义,深化了对古代譬喻推理的认识。这些思想显示出名辩学在东汉后期的新发展,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裕 《船山学刊》2008,(1):104-106
“白马非马”一命题历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一个诡辩论的实例。本文所要论证的是,不能简单地将这一命题看作是诡辩,它更多地包含了公孙龙对名与实之间关系问题的阐发及澄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梁启超于 2 0世纪初在诸子学领域开创“以欧西新理比附中国旧学”的研究风尚以来 ,西方逻辑便成了我国“名辩”研究的最重要工具 ,“名辩”也因此而变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时至今日 ,“名辩即是逻辑” ,在许多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看来 ,似乎已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 ,如果对一百年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作一实事求是的反思 ,我们就不难看出 ,所谓的“名辩逻辑” ,不过是2 0世纪中国逻辑史界人为制造的一桩学术冤案 ,它在我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一我国古代有对名、辩的研究之实 ,而无“名学”、“辩学”之称 ,更无“名辩逻辑”…  相似文献   

13.
论荀况的“谈说之术”崔清田荀况是重视“辩”的思想家。他甚至认为“辩”是做君子与诚士的一个基本条件,因而响亮地提出了“君子必辩”,同时也研究了“辩”的种种问题。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荀况论“辩”的思想一直被视为挖掘与整理逻辑(传统形式逻辑)在中国古代存在...  相似文献   

14.
论辩逻辑的复兴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逻辑学在古代社会丰富而激烈的论辩和争鸣中产生。古代三大逻辑──印度的正理论和因明、中国的名辩学、希腊的逻辑──或属论辩逻辑类型,或有浓重的论辩逻辑色彩,或部分属于论辩逻辑。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论辩逐渐衰落。到了近代和现代,推理的逻辑成为主流。现代逻辑主要是数理逻辑,其特点是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推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逻辑学界一直关注“形式逻辑现代化”、“逻辑课程的现代化”、“普通逻辑教材的改革和现代化”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方案,展示了不少改革成果。然而,也出现了偏向:…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是对先秦形式逻辑的系统总结。但若以西方形式逻辑为标准来考察 ,就会发现荀子的正名逻辑存在明显的不足 ,这种不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以“人”为中心的从社会到自然再到社会的总思路有着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周然毅与西方古代美学的重视概念、判断、推理和范畴的演绎运动不同,中国古代美学更重视直觉和感悟。严格地说,中国古代美学并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只是到了近代,自王国维将优美、壮美、喜剧、悲剧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明确提出之后,人们...  相似文献   

17.
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有一种由其史、论合一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根本性的困难。哲学范畴论的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范畴系统完备性原理和该学科的特殊性,都对其范畴的确定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而同时考虑范畴的系统性和历史实然性,逻辑与历史结合,才是确定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再加上中华民族思维和理论表述的特性,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文论范畴体系只能是研究者基于自身的深入研究而作出的体系建构,而非有一个客观范畴体系被描摹出来。一般所谓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体系”,其实包含非常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有与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宇宙本原和本质问题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傅山对历史上的有无之争作了总结性清理和改造,他提出的天地万物生于有与无的统一、万物即有与无的统一的“反常之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探讨傅山的有无观,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有无”范畴的发展历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名”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标记、指称事物的语词符号。在《正名》中 ,荀子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具体探讨了命名的基本原则 ,提出并讨论了使用名称的原则与方法。因此 ,荀子的《正名》实质上是一篇系统论述语词符号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风骨”与“风格”同中有异。“风格”是必然有的,而“风骨”只具有可能有的或然性。风骨不是风格。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代表了刘勰对艺术美本质的一部分认识,是刘勰对创作、批评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涵盖力,但不具有划一风格的作用。将二者混同,与在汉语中“风格”一词的原始意义以及作为传统诗学范畴的“风骨”自身逻辑形态不稳定带来的意义歧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