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公务员制度具备政治(民主发展的程度)和技术(效率的高低)的双重属性。因此,公务员制度是对政府人事管理的政治观和技术观这双重价值进行耦合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民主和效率在整个现代政府人事管理中的统一,在由民主和效率构成的连续统一体中,一端是以民主为核心,而另一端则是以效率为核心。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坎坷之后,中国人终于认识到,贫穷、低效并不是社会主义,高度民主也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全部,标志着人类社会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民主与效率的高度统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事管理机构的调整一直在循序渐进地进行着,但就政府人事管理体制本身而言,我国政府一直采用党和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分部分级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可是政府人事管理体制中的“管理谁—管理对象:关于我国公务员范围与分类问题”、“谁来管—管理主体:关于党政人事管理部门交叉问题”和“怎么管—管理制度:关于国家公务员制度弊端与改革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探讨的观点众说纷纭,甚至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已成为当代世界比较完善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为各国公务员的科学管理和政府公共管理的高效推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公务员的制度建立,借鉴了西方许多宝贵经验,同时,又立足于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选择的吸收,并逐步完善了自身的公务员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本质区别王继宁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是一种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代替旧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一改革作为一个制度变化的过程,在我国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国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同西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现代政府的含义和特征 ,并由此提出国家公务员建设必须适应现代政府职能发展和职能性质的变化 ,适应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国家公务员制度在现代政府系统中具有如下作用 :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适应现代政府法制管理的需要 ;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国将筹建国家公务员制度列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以来,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就成为我国行政学界和人事管理部门的热门课题之一。近年已陆续出版多本介绍和阐发公务员制度的论著,而由郭用宪、黄卫平同志主编,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的  相似文献   

7.
维护公务员的人性尊严、保障公务员的权利是当代各国人事制度的共同趋势。公务员职务保障权救济制度实质上既是对公务员权益的保障,又是对公务员人事管理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文章着重在我国现实的政治、法律、行政和社会背景下,探讨建立公务员职务保障权司法救济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就确立我国公务员职务保障权司法救济制度提出立法建构的设想,指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有效的公务员激励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务员素质、能力、责任心如何 ,凝聚力、创造力如何 ,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运作水平。随着公务员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 ,必须通过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和全国八届人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既是一场改革,又是一场革命,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将带来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等等的重大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就此,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互动关系作初步探…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又称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英国公务员制度是在其原有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是发达国家中贵族型公务员制度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直到1993年才正式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类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结合体。中英公务员制度除了在国家性质、经济基础上有本质区别外,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对二者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以探寻公务员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服务,并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政治文明进步、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也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进行着不懈努力,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政府的努力基本是从宏观层面,缺少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制度和程序。民间组织正好可以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培养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训教育公民如何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引导公民实践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其中政府人事制度改革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政府人事制度改革原因的基础上,对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了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十大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吏治与治吏从来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国际成功经验昭示:治国必重治吏,治吏就是治权,治权首在治人,治人难在治心。吏治清明的根本在于制度,必须让权力得到有效制衡。重塑新时期中国吏治与治吏,首在把握人治与法治、官治与民治、律治与心治关系的理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扩展了它的边界,被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它指的是对公共部门的人和岗位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公共行政的主要部分。美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少有5种同时存在并且关系紧张的独立系统,其中每一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都有不同的议程。它们是:公务员制度、集体制度、政治主管制度、职业化终身制度和职业化公共行政制度。职业化终身制度和职业化公共行政制度构成了美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官自诞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局势动荡,政治失序,为了寻求秩序重建,民国政府又把从中国传到西方的文官制度移植回来,加以变革,在民国肇造,百废待兴的时期,对民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提出文官群体的概念,并论证何以称其为群体,同时本文认为文官群体在民国时期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维持,对人事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社会风俗等向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政府的管理也提出了挑战。当前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依靠电子政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有力武器。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技术工具,要想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还需要政府改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互动方式,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与办事能力。如何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府管理创新,需要政府及公务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浪潮和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从把握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现状着手,深入研究突出问题,分析其根源,寻找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特定规律,使其符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注重从公民、政府、非政府组织、外部制度环境等各个层面入手,通过多种渠道逐步构建以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参与模式,从而形成以公民参与为中心,面向公民需求、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富有活力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政务公开的内涵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务公开作为一种政治现象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政务公开 ,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公民民主权利的保护。我国的政务公开 ,无论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 ,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影响了政务公开理论研究的深入 ,也影响了政务公开实践的进一步开展。在我国研究政务公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 ,站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政务公开。界定政务公开的内涵要根据中国政治结构的实际状况 ,既要保证实现公民政治权利 ,又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也是我国政府转型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公民社会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了转变,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本文以公民社会为视角,分析了公民社会在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公民社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研究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整体而言,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的发展进步是显著的,成为中国政府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受“政治学公共管理化”“政府研究治理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作为场域的政府”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成果数量和关注热度上占据主导。宏观、重大议题开始“遇冷”,基础性研究逐渐边缘化。为此,“作为本体的政府”研究应重新被带回政治学界,把握好两类政府研究之间的平衡,融入时代大局,聚焦核心问题,形成有效对话,实现重点突破,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