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骆一禾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大黄昏》一诗不容忽视。于1984年4月创作的《大黄昏》一诗,不仅是第一首直接以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象——"黄昏"来命名的诗歌,更是从文明视野俯瞰华夏文明的发展,饱含诗人深刻的文明思考和忧患意识,展现了骆一禾关于"文明黄昏"的思考,以及其对诗人形象与使命的期许和寄寓。骆一禾以独特的意象群构筑了其诗歌王国,自成一体,相互映照,使其诗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解性和对话性。《大黄昏》一诗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骆一禾早期作品的微缩和集合。此外,这首诗之所以重要,不仅是由于它为我们进入骆一禾的诗歌世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更是因为这首诗凝聚了其重要的诗学观念。《大黄昏》在强烈的生命感受之中展现了对"燃烧"的强调和对"修远"的暗示,使其在文明意识之中也包含着骆一禾本人对诗歌本身的认识和期待。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龟虽寿》与丁尼生的《尤利西斯》在文本表现形式上风格迥异,但表现的主题却异曲同工一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相同的生命观和乐观主义情怀。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折射出中西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诗近三千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众多的篇什,分编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大多是在他作谏官时写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或同情劳动人民,或揭露统治阶级,笔锋犀利,尖锐泼辣,往往一针见血,莫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态度,是白居易诗歌中的精英。七言歌行体《琵琶行》和另一首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被编在《感伤》一类中,也都是白居易很具  相似文献   

4.
徐州知府桂中行治徐12年,于清光绪十三年主持编纂了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徐州诗徵》,凡收录明代隆庆至清光绪300余年间徐州8邑255位诗人的1723首诗作。《徐州诗徵》将“以诗存人”与“以人存诗”相结合,不拘身份广收徐州诗人诗作,按诗人所属邑县和生活年代编排,并专门为所收录诗人撰写“小传”。《徐州诗徵》不仅收录了许多自然灾害、战争祸乱、山水田园、羁旅宦游、交游酬唱、咏史怀古等题材内容的诗歌,而且保存了大量徐州地方历史文献和徐州地方书目文献,对研究徐州古代诗歌乃至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6.
《泽陂》主旨主要有八种观点,《毛诗序》和朱熹之说影响最大。这些分歧主要缘于历代学者对此诗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诗歌主要兴象——蒲、荷的兴义,"卷"与"俨"两个关键字等问题有不同认识。结合诗文本的上下逻辑关系剖析,得出结论:在引喻成风的《诗经》时代,蒲荷相依的实景,引发了诗人人不如物的悲情;卷、俨二字,形容"美人"容貌美好、仪态庄敬。诗歌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朱熹从诗文本出发,其结论可从。《毛诗序》评此诗"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符合诗文本,但其将此诗与陈灵公史事联系起来,则拘泥政教。  相似文献   

7.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是30年代著名的自由主义诗人,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写下了他第二本诗集《夜歌》。本文主要论述何其芳以《夜歌》自白诗表现他投奔革命自忏自救,扬弃其知识分子思想情感方式、彻底工农化过程中忠诚的痛苦及失落,从而构成自由作家(诗人)皈依革命的现代忏悔录。这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一种新的开拓而具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10.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段注》“音义皆同”的同源字与“音义皆同”的异体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注》在有关“音义皆同”“音义同”的表述中,区分了同源字与异体的界限,并提出了一些区分的方法与标准。  相似文献   

12.
支格阿鲁射日月是支格阿鲁史诗中的重要章节,由于缺乏必要的校勘和整理,在不同的彝区产生同源事件的变异流传。本文把各地版本作比较分析,展示射日月故事源与流。  相似文献   

13.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的原则,本文跟踪考察了关于"三监"性质、人物、地域等方面的纠结,进行系统反思,并追溯了班固、郑玄这两个代表人物在经学阐释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15.
三个相同的形体按"品"字的结构聚合而成的汉字称为三叠同体品字形字.古代先民对于数字"三"的偏爱及三叠同体品字形字的特有的形体结构等因素使得这种汉字大量存在.三叠同体品字形字的表意方式与其特有的形体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相同的结构形体使得不同的三叠同体品字形字在表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点,呈现出鲜明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6.
蒙古-突厥史诗中的英雄及其骏马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蒙古-突厥史诗中英雄及其骏马同时诞生母题与英雄的骏马将自己的主人拖出地面的再生母题之间的结构关系.蒙古-突厥史诗中英雄被敌人抛入地下之后英雄的骏马用尾巴把主人从地下拖出地面的母题与英雄的骏马先于英雄的诞生而出生的特异诞生母题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着一种置换关系.两者都是英雄的诞生仪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释名》中的20例同字为训从语音变异、语义差别、词性异同、语义关系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释名》中的同字为训是同字异词现象,其训释是成立的;并进而指出,同字为训在同源系联中有可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实事求是蕴含着求实精神,实用主义流露出实用原则,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在哲学基础之"实"、批判态度之"理"和欲达目的与实际效果之"用"以及精神实质之"公"或"私"诸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诗歌的魅力在于意境。而意境则是因情随景迁而生 ,因应目会心而出。诗歌的意境总体现着作为社会的人的诗人 ,其心境与自然界物景 (境 )的交融。诗歌意境是诗人赋予其笔下景物深沉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同源词研究产生于先秦,但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直至近代才提出同源词的定义。早期的同源词定义注重从外在词汇意义及语音来下定义,不能揭示同源词的本质特点。科学的定义应包括一组词在意义上具有“同一语根”的本质特点及“音近义通”这一主要特征。同一语根即具有共同的词源意义,这对判定同源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上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