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2.
本文属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式的个案考察,藉此阐述笔者主张之宋元变革论.对于出生在南宋江南的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本文考证了其迄今为止尚不清楚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并且以黄公望的生平为线索,打破王朝界限,在同一个帝国的视野下,通过论述黄公望身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试图揭示历来被忽视的从南朝到南宋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成为经济、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素问遗篇》中"神游上丹田"、"气出于脑,即不邪干"、"脾为谏议之官"诸说之渊源的考察以及对《素问遗篇》注释之医学特征的分析,认为《素问遗篇》与道教上清派的存思修炼理论和医病之术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关系,是道教炼养学和传统医学紧密结合的产物。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医道关系、道教对医学的创造性贡献和对传统医学的深刻影响诸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也有助于对《素问遗篇》内容及作者的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墓画像中多有孔子见老子图。学界的解释往往执著于历史上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文本,而忽略了汉代道教经典和仪式文本的存在及其直接解释意义。当时老子已是道教中极崇高的"太上老君",其神格仅次于西王母;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乃"得道受书",证明其命"上属九天君",不经北酆鬼官之考谪,成为仙界地位较高的真人。孔、老之间常见的稚童项橐也有相当高的神格。汉墓中孔子见老子画像须于宗教视野获得合理解释。其所表达的是,在地下的世界,死者将和孔子及其弟子们一样,往拜老君得道受书,将免鬼官之谪;而"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乃成仙。这就是汉代道教关于死者在冥界转变成仙的仪式逻辑。孔子见老子图乃是汉代道教墓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九宫山钦天瑞庆宫道场是我国道教五大丛林之一,在中国道教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九宫山是鄂南的风景名胜区,也是有数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自古即有"游仙之别所,栖贞之福地"的美称.所谓"九宫奇山甲于天下",除其地质构造所形成的"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的养生文化,用现代的眼光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学。虽然在细节和技术上道教生命学不如西方生命科学,但它对生命的整体性把握和动态洞察,以及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体的自我调整化炼,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陈宁先生以仙学的方式重建道教生命学,兼信仰、哲学、科学而有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借鉴道教生命学,创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生命学体系,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界认真思考和讨论。1 在信仰的层面上,要把道教的神仙信仰变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 在养生的原则上,要把道教的性命双修扩大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3 在养生的方式上,要学习道教养生思想,把内养和外炼、静功与动功结合起来;4 在治病的途径上,要把道教医学与西方医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这种艺术形式才闪烁着独具魅力的美的灵光  相似文献   

8.
牟钟鉴 《文史哲》2005,(2):40-44
中国道教的养生文化,用现代的眼光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学.虽然在细节和技术上道教生命学不如西方生命科学,但它对生命的整体性把握和动态洞察,以及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体的自我调整化炼,都有着独特的优势.陈撄宁先生以仙学的方式重建道教生命学,兼信仰、哲学、科学而有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借鉴道教生命学,创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生命学体系,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界认真思考和讨论.1.在信仰的层面上,要把道教的神仙信仰变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2.在养生的原则上,要把道教的性命双修扩大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3.在养生的方式上,要学习道教养生思想,把内养和外炼、静功与动功结合起来;4.在治病的途径上,要把道教医学与西方医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主张慈爱和同的宗教,重包容、重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有着独特的大爱思想的表达,它以道的"虚无"、"慈爱"为根基,体现了道教神圣美观念.从大爱的精神本体到爱的显现,从禳解仪式的戒律之美,到三天正法的伦理观,都含有道教神圣之爱的美学思想,是中国本土道教审美文化中生成的大爱观.  相似文献   

10.
吾敬东 《文史哲》2008,(3):51-58
在马克斯·韦伯有关中国宗教的论述里,宗教或信仰与巫术的关系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他认为:(1)中国宗教信仰中有着大量原始巫术的孑遗,或者说,原始巫术在以后的宗教信仰中被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2)道教与巫术的关系至为密切,道教是完全彻底"传统主义"的,本质上说,道教就是一个"巫术组织";(3)一般认为,儒家或儒教是非常理性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或儒教同样有自己的巫术传统;(4)佛教的出身是理性的,但大乘佛教已经初步或部分改变了佛教的理性传统,入中国以后,受中国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佛教同样也变成了一个巫术类型的宗教。实际上,原始信仰和巫术崇拜的遗存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宗教,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尽管韦伯有关中国宗教与巫术关系的看法难免一隅之见,但其对中国宗教问题以及背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洞察力还是令人叹服的。  相似文献   

11.
南宋中后期、金元之际所产生的"新道教"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以往更加注重融摄儒、佛二教的思想资源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主张"三教融合",既是它们顺应时代思潮发展的必然,也是它们各自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净明道较侧重于融合儒家理学,在强调伦理实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心性之修炼。净明道还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在心性论和修道方法上都受佛禅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孟頫的画最为元人所称,被认为是"元四大家"之首,而董其昌则将倪瓒替换之.倪画在元代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明清两代,人们因其人品而推重其画,又视之为逸品的典范,入之于南宗画统系,受到明清画坛主流的推崇和模仿.人品之高与画道之变,最终确立了倪瓒崇高的画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蒋振华 《中州学刊》2005,(6):153-155
<老子想尔注>追求早期道教在传道语体上的质朴自然文风,严肃批判汉儒五经章句之学的奢丽华靡,对道教自身存在的邪道伪技也敢于"操戈"批判,构成其"邪文"观的独特内容,是早期道教文学思想的重要成果,对六朝文学理论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4.
提起张美如,人们多知道他是清代甘肃的一位书画家,其实他不仅擅长书画,而且工诗,并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教育工作。清蒋宝龄《墨林今话》卷十一有张美如的小传:“张美如,字尊五,号玉溪,甘肃武威人。嘉庆戊辰进士,官御史。工山水,澹远似云林,苍厚似大痴。兴之所至,挥翰伸纸,顷刻立就。然不肯多作,故流传绝少。”蒋宝龄对张美如的山水画,评价是高的,认为在元代大画家倪瓒、黄公望之间。只是“官御史”是说错了。孙濌公的《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张美如条,就是根据《墨林今话》写的,但他却把“嘉庆戊辰进士”的“戊辰”,误为“戊午”,这是需要更正的。商承祚、黄华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说张美如是“嘉庆三年(一七九八)进士”,就是沿用孙氏的书而弄错了。  相似文献   

15.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名作,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十分纯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等院校山水画课程研习的优秀临本。通过对其构图形式、技法特点、笔墨规律等的深刻体认是我们山水画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山水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乃至对黄公望艺术成就的真正认识。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在这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韩愈唱之于前,朱熹和之于后,由来已久,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尽管如此,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由于鲁迅先生是"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2],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透彻的了解,所以他能向这种传统的学术偏见挑战,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样一个科学论断,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于是,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也就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认为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这也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现今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广泛引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钱锺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坚决的反"中体西用"论者,具有开放的中西文化观。对于其重中西互证的文学研究也有着方法论意义上的明确认识,如他上承郑樵、章学诚为学贵"通"之说所提出的"打通"论即是重要体现。概而言之,钱锺书的研究方法无法以"比较文学"方法论涵盖之,但他在文学研究中突破中西、古今、文白、雅俗及学科、文体分际等诸多藩篱的"出位之思",却又充分体现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通天下之志、明艺文之道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8.
爱情诗是李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意识、重阴思想和房中、长生之术对李贺爱情意识的萌发,以及道教神仙事物和道教典籍对李贺爱情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都有着重要作用。李贺与女冠间的恋情也是其爱情诗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可以说,道教文化促使了李贺爱情诗的兴盛并最终开晚唐乃至宋代爱情诗、词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马智 《北方论丛》2012,(4):80-84
吕柟是明中叶几与阳明相抗衡的著名理学家,历代学者大都因其"不为玄虚高远之论",而认定其理学缺乏形而上的探讨、没有本体论的前提。可事实上,吕柟却对天道本原与形上本体有着深切的体认和自觉的追求,他所坚持和主张的乃是极为独特的"理气非二"的阴阳变易之"道体"。这种阴阳变易之"道体",既是一阴一阳之气、也是一阴一阳之理,就是"理气非二"的浑然整体。吕柟理学实质上就是以"理气非二"为根本、以"躬行践履"为进路、以"心事合一"为目标的躬行实学。  相似文献   

20.
赣西北客家佛教道士所从事的度亡醮保留了客家文化的鲜明特色。客家度亡醮有着繁杂规范的超度仪式,具有浓郁的佛教拯救意识,并以之与本籍的道教道士所从事的道教度亡醮形成泾渭分明的民俗文化界别。赣西北客家道士的度亡醮糅合了佛教与民间传统的巫教、当地本籍的道教,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间信仰——普庵香花教信仰。客家佛教道士通过度亡醮来谋生,也同时通过它来传承客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