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琳 《21世纪》2008,(1):48-49
万圣节也叫"鬼节",来过万圣节的人们走进了我们精心布置好的"鬼屋"……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是个中文叫"万圣节"的节日。 去年我在加拿大的埃德蒙顿市体会到了这个节日的乐趣,这是人们所说的"鬼节"。我国的"鬼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一到这个日子,人们就去上坟、扫墓,祭奠去世的亲人,人们是在关注自家的"鬼",晚上在街口烧纸,气氛有些悲凉。而这里的万圣节则不同,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鬼节及其法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分为人节、鬼节、神节三类,上巳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并称四大鬼节。中国鬼节源远流长,节俗异彩纷呈,其所承载的鬼节文化意蕴深厚,展现了中国文化最本真的部分。鬼节文化以中国数千年的宗法(血缘)社会结构为生存土壤,秉持慎终追远传统信念,造就了中国人敬重先祖、维护亲缘的性情,凸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与社会行为方式:"信鬼不信神,任人不任法"。这种法文化与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精神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4.
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以往的研究总是将它们分别探究,其中关于中元节的起源通常又归因于佛教和道教。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在中国出现前,初秋七月中国已有祭祖祀鬼之俗,故而认为作为民间鬼节的中元节并非因佛、道而产生,但这样立论还是稍嫌不足。本文以阴阳五行阐述鬼节,指出中国鬼节产生的根据就在阴阳五行,中国诸鬼节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乡村即景     
勤峰 《小康生活》2005,(1):51-51
之一 打开笼子 鸡们蜂拥而出 这是它们一天 仅有的自由时间 所以看得出来 它们很快活 它们跑东跑西 吞下地上能吃的食物 又把不能吃的 吐出来 我坐在夕光里 看着鸡群 发现了跟吃鸡肉 不一样的美丽 之二 深更半夜 跑到阳台上吹风看月亮 月亮又圆又亮 突然想起明天就是 七月十五鬼节 鬼放假的日子 小时候听大人说起鬼节 总想着那一天 会有成千上万的鬼 从地里冒出来 现在知道没有鬼了 但还是忍不住要想 我那些死去的亲人们 放假那天他们做什么乡村即景@勤峰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元典章校补释例序》中较早地向国人介绍了西方校勘学。他在该文中认为中国校勘学不如西方校勘学,特别是中国学者"推理的校勘学"并非校勘学的正途。其实,西方校勘学中也存在"理校"的做法,不论是校勘古典文献,还是近现代文本都必须使用理校。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理校的性质更偏向于"艺术"而不是"科学",在校勘中重视理校甚至超过文本。从具体的理校方法上看,中西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中西校勘学完全可以平等地互相借鉴、对话,我们对西方校勘学的研究需要超越胡适,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7.
一样悲苦,两种风情——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悼亡诗在整体数量上是中多西少;在意象选择上中国悼亡诗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西方悼亡诗多用想象性意象;在内容上中国突出一个"善"字,西方突出一个"美"字;情感内容上中方带伦理色彩,西方带性爱色彩;情感倾向上中方是悲痛欲绝,西方是悲中有望;中西方悼亡诗在抒情表达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都源于它们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盂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往往主要偏重于"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和内向、外向发展战略的优劣来加以评述.实际上,拉美一些作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和技术都对西方国家有较大依赖性的发展中国家,它们走上由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以及每个时期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都是对国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作出的必然反应,都力图恢复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但由于各自的国情不同,所取得的成效也各异.  相似文献   

10.
空间知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知觉之一。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方位词,而"东西南北"是两者都有且出现较早、使用较普遍的方位词。但是,这四个方位词在东、西方除了基本理性意义相同外有其他许多不同之处。文章从文化内涵、相互关系和组合顺序三个方面来对比英汉"东西南北"方位词,不仅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还能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西方人对狮子持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所以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狮王形象,本文就这一儿童文学现象,从综合考虑的角度,对西方儿童文学中出现的比较突出和有代表性的狮王形象做出了分类,比较了它们的共性与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人、人性、人格、人道,这些都是当下一些教育专家经常念叨的概念,也是他们批判各种应试教育现象的锐利武器。然而它们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它们跟教育的关联在哪里,似乎又都语焉不详。西方人道主义由古希腊发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论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将人视为理性的存在,构成西方人道主义源远流长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执政道德可以从立党之道与为政之德两个方面来理解。道不同于德,立党之"道"就是政党追求的一种根本性价值目标、理念。任何政党都有自己所求之"道",惟"道"之具体形式不同。为政之"德"则是政党理念的现实化,即一个政党如何实现良好的治理。中西方社会政党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都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它们在治理方式上有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有许多,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和习俗,了解它们与西方文化和习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三大传统"鬼节"之一的"七月望",其节俗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形态特征.从文化史的视角考察"七月望"节俗的三大历史渊源,不难发现,儒家孝文化对"七月望"形态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决定其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内容的节日文化主题,并最终促使其成为一日贯三节(鬼节、中元节、孟兰盆节)、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历史影响长迭上千年之久的重大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6.
孟德斯鸠系统地阐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思想的重要发展.对"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的比较,应从两大思想的立论基础、构成形式和分权实质等方面入手.虽然"三权分立"与"五权宪法"思想都有历史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是中西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两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7.
人类是唯一通过笑声和眼泪表达感情的动物。笑声和眼泪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它们都具有传染性。笑产生微小的蛋白质内啡肽,它被称为"幸福蛋白质"。内啡肽起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各有其不同的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体分析。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相对立而存在的。那种简单地认为它们之间应该"联姻"的说法,会掩盖许多复杂问题的讨论,因而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首先,关于"连续性"的基本含义,亚里士多德有三种不同的论述,探究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问题正是基于其中的第三种。西方环境美学有其自身生成的历史语境及理论趋向,由此包括卡尔松在内的许多美学家都排斥形而上学,但伯林特却把连续性上升到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高度,以不同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更多地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差别,连续而不是分离。其次,在环境的建构中,伯林特从美学之外到环境美学,全面呈现了人与环境的过程性的连续与审美的"环境"的生成。而卡尔松对一般环境的认识表明了人与环境"弱版本"的连续性以及自然史意义上环境本身的连续性,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的动态变化同样体现了人与"环境"的过程性的连续。再次,在环境审美中,人与环境在物质实体意义上的连续性直接促成了环境审美的过程性。而无论是伯林特的"参与模式",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与"生态学方法",还是罗尔斯顿融合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审美模式,它们虽有其各自的理论基础,但都要以人(身体)与环境在物质实体意义上的连续性为起点。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因此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应溯源于古希腊。我们今天的"政治"概念和许多政治原则都起源于古希腊,所以欲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逻辑,就必了解古希腊的城邦政治:而欲了解古希腊,就必须对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