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转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文本话语、精英话语、传统话语和说事话语等基本话语形态。近年来,受多重社会因素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断遭到冲击。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一是立足生活世界,从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二是依靠社会主体,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三是把握时代精神,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四是融注情感要素,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通过话语转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软权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为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任务与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具有良好的规范性、理论自觉性、形式多样性和一定的历时性,以及部分"自释性"的特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以及教材的话语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以学生为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真正确立。据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不断创新,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具有时代化、生活化、心理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韦勒克从"整体性"的立场来"理解文学与评价文学",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有三:其一,"整体性"文学批评观以辨证综合的批评观念取代权力话语的理论独白,将文学批评话语导向良性和谐的文学生态场域:其二,"整体性"文学批评观有利于缓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阐释性焦虑,为重塑汉语诗学的新秩序提供了理论话语资源;其三,"整体性"文学批评观警示我们在这个"无思"的时代,如何以诗与思的方式重构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5.
饶先来 《南都学坛》2012,32(4):55-59
作为一种指向价值和认识的实践活动,文艺批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特征和话语形态。当代批评话语的特征主要呈现为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结构和思想指向;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则是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并重。这种特征和形态使得当代文艺批评既具有了"感人"与"服人"的阐释力量,同时其结论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把中国现有的文学艺术划分为了三个传统,在民间话语、知识分子精英话语、政治权力话语的激烈争夺中,他始终是站在以民间话语为主的立场之上,这是形成其生命悲剧与尴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政治对话语实施外部控制,同时话语也对政治产生三重影响:话语构造政治对象,政治对象的形成源于话语对其的确认、区分、转换;话语生产知识和权力,规训话语主体,并造就单向度的人;话语建构历史的连续性和政治的整体性,形塑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网络政治话语因为得到话语载体支持、主体支持、客体支持和议题支持,从而使其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成为可能。与时俱进地研究中国网络政治话语,对于推动网络政治话语的和谐发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构筑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坚持问题导向,采用文本-政治话语-社会政治实践的分析模式,研究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的可能,分析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从"声音存在"走向"力量存在"的话语嬗变,对中国网络政治话语体系、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进行重构,从而为中国网络政治话语进一步增强"力量存在"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丁玲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小说的叙事话语和它们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接受史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她的作品在生产和接受两个层面表现出的革命政治话语与女性话语的相互纠结、交汇相融又矛盾对立的复调关系。这种在文学话语中对革命政治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丁玲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话语形式即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这两种话语形式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在含义、功能、特点、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在遵循教材话语的基础上,赋予教学话语以时代特色、网络特色、生活特色、情感特色和平等特色,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情感话语和平等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