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泛神论之争中,雅可比认为斯宾诺莎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有神论相对立,前者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唯物主义,进而导致宿命论和无神论。施莱尔马赫则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的新诠释,在无神论与传统有神论之间开辟了第三种可能性,它以后康德的斯宾诺莎主义表现出来,共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一元论、彻底的决定论和批判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2.
斯宾诺莎(1632—1677)是十七世纪荷兰新兴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他以《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一系列著作表达了他的独特的哲学思想,后人称“斯宾诺莎主义”。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特征是哲学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谈论过。如说:斯宾诺莎哲学把至善的实现作为其最终目标,具有鲜明的伦理意向;斯宾诺莎是近代著名的决定论者、身心平行论者;斯宾诺莎比笛卡尔更推崇理性演绎法,以至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论证格式书写著作;等等。①本文认为,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特征乃表现在性质上。综观其著作,我们看到,他用来表达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或论点,大都是模棱两可,交织有两种对立的涵义,表现出两种对立的性质。可以说,他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重性和含混性。现谨就本体论方面对此问题作出说明,恳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中的个体思想有它自己的 “心” 路历程。 从路德到康德之间, 西方现代政 治哲学的 “心学” 经过了霍布斯的翻转与斯宾诺莎的再翻转。 在路德那里, 内心为里事工为表。 霍布斯放 弃了路德的唯灵论, 区分了内在信仰和外在崇拜, 并从政治上强调了外在认信。 斯宾诺莎继承并再度翻转霍 布斯的内外结构, 明确了内心自由是一项不可穿透的私权, 塑造了现代政治哲学关于个体自由的基本特征。 路德、 霍布斯和斯宾诺莎对内心外行之分的不同解释, 表现了 “心” 的不同地位与意义, 展现了现代个体 思想的发展过程。 这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脉络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美学中,外化、异化与对象化是容易混淆的核心范畴,分析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对这三个范畴的阐释,区别其本质涵义并勾画出哲学美学中这三个范畴的发展态势,对于哲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1632—1677)是十七世纪荷兰新兴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他以《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一系列著作表达了他的独特的哲学思想,后人称“斯宾诺莎主义”。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特征是哲学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谈论过。如说:斯宾诺莎哲学把至善的实现作为其最终目标,具有鲜明的伦理意向;斯宾诺莎是近代著名的决定论者、身心平行论者;斯宾诺莎比笛卡尔更推崇理性演绎法,以至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论证格式书  相似文献   

6.
审判哲学是关于司法审判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应当是法哲学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是研究司法审判现象及其关系的学问。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看,审判哲学本质上是理念哲学。审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诉权与审判权两个最核心的范畴,以及争点、规范、主体、行为四个基本范畴。诉权与审判权的准确界定及其关系的合理定位,决定着司法审判的基本走向和运作模式。争点、规范、主体、行为四个基本范畴既具有独立的内涵,又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了整个司法审判过程的主线和纽结,司法审判实际上是主体在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争点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问题是审判哲学的基本问题。司法审判的哲学化需要达到应然、主观、超验等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存在·自由·实践──萨特人学思想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自由·实践─-萨特人学思想剖析朱开君存在、自由、实践是萨特人学的基本范畴。本文试图通过时这三个基本范畴的剖析,揭示萨特人学的本质。一"人的存在"是萨特人学思想的出发点。萨特认为以往的哲学,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没有把人的存在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斯宾诺莎对神的界定人手,着重分析了斯宾诺莎如何借助自然理性展开<圣经>批判,一步步将上帝变为真理的步骤和过程.对斯宾诺莎来说,启蒙是宗教批判的武器,也是使哲学攻治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欲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是在传统哲学史研究的语境下,这个概念却时常被忽视,而我们对斯宾诺莎的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理解之所以无法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根源于此。虽然欲望并不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终根基,但却是他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在他的本体论和伦理学之间建立有机关联的关键环节,他的伦理学的创新之处也必须参照欲望概念才能得到清晰的展现。而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斯宾诺莎为欲望所赋予的新的本质和特性,例如,欲望不再以缺乏作为自身的根本规定,而是成为了力量的表现;欲望不再以善恶作为自身的评价标准,而是超善恶的。从这些方面出发,我们有望对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甚至对斯宾诺莎的整个哲学体系构建新的思想形象。  相似文献   

10.
斯宾诺莎在其著作《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神学政治论》和《伦理学》中多次使用的“神或自然”,在西方哲学史上是非常著名的。它集中体现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但是,这个片语既不是只有斯宾诺莎使用过的,也不是他首先使用的。据斯宾诺莎哲学的一些研究家考证,“神或自然”早在中世纪西方的许多哲学著作中就出现过,  相似文献   

11.
“理”范畴是中国新儒学权威代表朱熹哲学的基本范畴。随着日本朱子学的勃兴,“理”范畴在日本经历了三次嬗变,成为日本现代化准备过程中合理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范畴与日本现代化结下了姻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或“神”学是其哲学体系的起点和根基,也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或神概念与一神教的神概念是相互规定和相互诠释的,而且他从“神的目的是存在”推出了“每个人的存在是目的本身”。通过分析斯宾诺莎的著作和相关资料,我们看到虽然斯宾诺莎熟悉一神教,但是他的哲学中的实体或神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他并非通过规定实体去理解一神教的神,也不可能通过理解一神教的神去规定哲学中的实体概念。斯宾诺莎认为神没有目的,他不可能由神的目的推出每个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最高概念。斯宾诺莎从“人性规律”出发,围绕自由和必然、知和行、有限和无限等成对范畴,对“什么是自由”、“如何能实现自由”和“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诠释。通常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斯宾诺莎本人对自由的“界定”,这并不确切。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具有理论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思想特征;其本人被誉为近代最新自由思想家中的“摩西”。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富有远见卓识和启迪意义,当令今人思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易"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由左右结构两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其本义是表示日出山谷夜去昼来的变化,而不是蜥蜴之象形。阳字是由三个形体构成的会意字,而不是从从易的形声字,其本义是日照为阳。阴字是由三个形体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表示无光的暗凉之境即为阴。易由语言文字,经概念提升为阴阳学说的名称。阴阳则经概念、范畴,提升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兼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5.
犹太人问题由来已久,但第一次提出该问题的当属斯宾诺莎。在斯宾诺莎的时代,尼德兰沦为帝国主义势力的角逐场。结合这一时代问题与历史问题,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对于好的政体,即自由民主政体有着细致的描述与刻画。透过自由民主政体的表象深入斯宾诺莎建构理论的逻辑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运用历史主义和文献研读的方法,重构诸多概念,让神学与哲学、教法与世俗法分道扬镳,粉碎了犹太教固有的“永久选民”的优越感。其次,在《神学政治论》中,斯宾诺莎从人性观与自由观两个角度对犹太民族的民族基础予以重击。最后,斯宾诺莎在重构神学、重解犹太民族的基础上,建立自由民主政体。打碎之后建立的自由民主政体,作为后事之师不难发现其解决问题效力匮乏。在巴以冲突的当下,如何解决犹太人问题这一历史悠长的时代难题,也亟须学术界作出更多的研究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文气说”以“气”论文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本文论述了“气”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的演变,并从创作主体、创作功能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文气说”细加辨析。  相似文献   

17.
:“思辨”和“分析”是哲学认识中两个至今仍然扑溯迷离的重要范畴。对这两个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作一深入探讨 ,是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项关键任务。思辨作为对经验实在和逻辑规定的超越性思考 ,是哲学认识的基本方式。而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活动 ,既不与思辨相对立 ,也不与之相并列 ,而是其重要方面之一。思辨本身包括极为不同的两方面活动 :分析和建构。哲学思辨正是哲学分析和哲学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最高概念.斯宾诺莎从"人性规律"出发,围绕自由和必然、知和行、有限和无限等成对范畴,对"什么是自由"、"如何能实现自由"和"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诠释.通常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斯宾诺莎本人对自由的"界定",这并不确切.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具有理论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思想特征;其本人被誉为近代最新自由思想家中的"摩西".斯宾诺莎的自由概念富有远见卓识和启迪意义,当令今人思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斯宾诺莎哲学的整体目标和求达目标的手段,认为斯宾诺莎思想的目的是求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其手段是认识服从理智律,信仰服从神律,社会服从法律。  相似文献   

20.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一部分的命题十五——“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存在于神之中”——是全书的核心命题之一,因为它简练地表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实体与样态的关系。不过,这个命题看似清晰明了,实际上却充满了歧义性,历代斯宾诺莎的研究者为此一直争论不休。自18世纪初以来,以倍尔为代表的传统研究者从笛卡儿的角度理解斯宾诺莎哲学,把属性和样态看成是“寓于”或依附于实体的性质,并且由此批评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柯莱尖锐地批评了倍尔的“寓于”解释模式,并且以“因果”解释模式取而代之。不过,柯莱的因果解释模式也面临不少困难。本文依据对斯宾诺莎《伦理学》文本的解读,对这两种解释模式进行分析和反思,并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