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上,学术界仍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以开放式城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社会统计的相关方法,探讨不同游憩者的拥挤感知差异以及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同行人数、身份以及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游憩者在拥挤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周日拥挤感知、过去经历及满意度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满意度呈负向相关;过去经历正向预测周日拥挤感知,而满意度负向预测周日拥挤感知.  相似文献   

2.
移民生计问题不仅关乎民生改善,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本文通过二元logistic探究了城镇融入与公平感知对藏区移民生计转型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城镇融入是增强青海藏区移民生计转型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中,新一代移民更注重文化融入和身份认同的影响,而老一代移民则更倾向于社会参与的影响;公平感知在城镇融入与生计转型意愿之间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公平感知能够促进两代移民更愿意选择生计转型,且新一代移民更加明显;城镇融入、公平感知对生计转型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样本数量为300的北京市民问卷调查数据,从山区森林、边缘森林以及城市公园三种典型的城市森林形式出发,对市民的城市森林感知、利用方式,利用的时空特征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市民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有着不同的正、负面感知,其利用程度也因其市民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一定规律性,市民对于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具体利用情况也存在显著性差异;(2)北京市民城市森林的可达性较强,但城市森林的总体使用频率不高,其社会服务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3)个人特征、市民化程度、感知态度以及参与利用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会对市民的城市森林利用程度产生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市民社会交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美国达拉斯市主街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的方式了解使用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找出城市公园中对市民社会交往起积极作用的设计元素,总结出在打造高质量社交空间时应注重的五个方面:提高空间的多样性、增强视线的通透性、促进城市公园与周边环境的相互渗透、提高城市公园的安全性、引导人与人之间话题的开启,旨在为城市居民塑造更加友好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休闲体育活动正成为都市人的新宠,但城市公园和休闲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存在不足。以成都市区的部分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将生态建设、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理论引入城市公园与体育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发现在资源整合的建设中忽略了生态体育的重要性,没有按不同主体需求修建健身场地、设施,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体育服务。今后的建设方案中应着力打造体育公园的品牌效应、注重生态化建设、建设适合不同主体需求的场地设施和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加强体育公园管理等整合策略,以丰富城市景观和休憩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北京宗教文化发达,寺庙众多.近代之前,作为平时游览和游憩之地、岁时节日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以及一般庙会的缘起与核心活动场域,寺庙在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由于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和各种休闲娱乐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寺庙的作用有所下降,但仍然重要.当今的北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要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先进文化之都,需要保护好现存的寺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寺庙也要积极融入新的时代,服务于首都建设和民众的美好生活.为北京居民提供更有品味更高质量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环境雕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对市民休闲娱乐空间的美化,对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回沪知青子女主要指依照知青子女回沪政策从外地返回上海学习或定居的知青后代.这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在面对人生中重大生活境遇调整时,面临着如何适应并融入新生活环境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三个知青及其子女集中居住的区域展开社会融入状况调查,发现回沪知青之女的社会融入程度与生存经历、生活满意度、社会认同度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社会融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湖吟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方面,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在满足物质方面需要的同时,人们则更多的关注休闲娱乐文化的需要。于是在这种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以及这种市民娱乐文化的氛围中,各种诗社和文会则应运而生。二是社会政治方面,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宋代文人极为优厚的经济待遇,使得文人士大夫有更多的闲暇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承办各种词社的活动。三是社会文化方面,文学上的自然趋变造成了“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的局面,同时士人群体意识的逐渐增强,也成为促进西湖吟社产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九寨沟为研究案例地,在借鉴国内外社会融合测度指标并经案例区预调研检验基础上构建调查量表,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对九寨沟旅游劳工移民的社会融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查.研究发现:九寨沟旅游劳工移民的社会融合可归纳为四个维度: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其中社会融入和文化融入程度较高,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程度比较低;旅游劳工移民社会融合的阻碍因素包括移民与本地居民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生活环境恶化、竞争加剧、经营环境无序、医疗教育条件较差以及休闲方式单一等;积极因素包括景区经济稳步发展、经营前景良好、社会环境改善、长期的生活互助和情感交流等.  相似文献   

11.
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公园游憩需求特征调查分析,发现长沙市居民的森林游憩需求旺盛,在时下众多旅游休闲活动中,城区森林游憩活动成为首选。城市居民希望远离繁忙、喧嚣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亲近自然,享受森林之美,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放松精神、愉悦心情、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等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城市居民希望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城市森林游憩的适度开发,为游憩者提供更好的游憩活动和服务设施。这一研究将为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改进和完善森林游憩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改造城市老公园,使其环境优美宜人,满足老年人休闲、散步、驻留、娱乐和冥思的空间需要.从老年人的感性需求出发,关注老年人的视力模糊、目光迟钝、听力下降、警觉力和记忆力衰退、动作迟缓等行为特点;以老公园改造户外景观环境的人性化、弥补性和可持续性设计为出发点,对城市老公园老年人活动空间的设计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城市老公园创造老年人的老幼和乐、休闲、娱乐、冥思和庭院主题的设计构成要素,从而为老年人创造温馨舒适、安宁便捷的城市老公园休闲娱乐场所.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居民城市游憩需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需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城市游憩出游意愿和花费意愿较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游憩动机、偏好、时空需求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发展和改造过程中,英国近代城市先后着手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建设,从而掀起了一场造园运动。这场运动既是英国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的需要。而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锻炼与休闲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的人居环境,为各阶层民众提供了聚会的场所,体现了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精神,成为英国资本主义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杭州市西城广场、白堤、西湖文化广场、吴山广场和钱江新城市民中心这6个居民日常户外活动较集中的绿地为数据采集地点,调查了城市居民在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倾向,分析了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想要亲近绿色空间游憩的强烈程度)与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绿色空间活动对居民身心健康的效益与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介于中等与比较高的水平;不同年龄和教育程度的群体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绿色空间的游憩活动有助于增强活力、舒缓心情与缓解疲劳,并能相应提高所感知的生活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应建造更多可达性强、环境品质高、具有功能分区的城市绿色空间,促使居民更多更好地开展户外游憩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公共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是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风景游憩资源的名山 ,发展以森林游憩为基本特色的户外游憩将对解决好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调查和分析 ,得出太行山周围主要城市居民对户外游憩已有广泛需求的结论 ,并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对景观类型和游憩项目有着一些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南宋以降,方志中开始出现表现西湖风光的全景地图。明代志书中的西湖全景图数量增加,无论是方志还是专志都保留了多个版本的全景图。南宋西湖全景图对明代的全景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宋到明,记述西湖的志书在流传中互相借鉴,形成西湖全景图的诸多相似特征。与此同时,西湖全景图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因文字记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开始出现示意图与胜景图的分途。  相似文献   

18.
“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中国农民工流动是由来自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双重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是流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建立集信息、服务、培训三维一体的城-乡社区互动网络模型,使农民工在农村、城市社区双方的努力下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9.
城市游憩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空间里发生的闲娱活动。城市游憩空间是聚集人们闲娱活动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建筑物外部空间。文章以公共、半公共性游憩空间作为考察对象,以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古至现代)的典型城市为例,追溯、阐述这两类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何种场所形式来实现对人们闲娱活动的聚集。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收集第一手资料,用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测度了来沪务工农民的休闲生活特征。客观上,工作时间长与收入低决定了沪上农民工平时缺乏闲暇时间,而且其闲暇活动形式少,层次低。企业供给缺乏动力,政府供给不足,市场供给被忽略,交往方式单一、社区融入性差等导致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休闲生活;主观上,沪上农民工已经具有一定的休闲需求,但是对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比较低。贫乏的休闲生活造成了农民工幸福感低下、消极怠工、心理失衡和行为越轨等问题,而从政府、企业、个人三管齐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