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对《敦煌变文集》中《孟姜女》、《王昭君》、《董永》、《张义潮》、《张淮深》等变文进行补校,对《捉季布传文》又提出几条补校意见。或补缺文,或对错乱难晓其义的文字探求本字、更正标点、揭示致误之山,皆言之成理,甚有参考价值。如“莫怪适下频下泪”,作者以“适”为“滴”之误,“下”为重迭号之误;“红检偏承宠,青娥侍妾时”,以“检”乃“颜”字之误(涉“验”而误),“妾”为“寝”字之借。皆一经点破,原文之义豁然。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民之父母》篇中的“勿”应该读作“物”,从“言”从“午”从“又”的字应该释为“语”。论文还就《容成氏》篇的“密”字与古文字“审”进行形体上的比较分析,以期避免因二字字形相近而产生误识。  相似文献   

3.
《全宋诗·黎廷瑞诗》在整理中的标点及校勘尚有若干问题,作为献疑,归纳为15条,以供讨论。其中包括整理时因工作底本(《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芳洲集》)之误,点校者不察,沿袭底本之误而误者,如"铜狄摩"误作"铜狄磨"等,大多属音形相同或相似而误。有标点断句之误者,如《东坡志林》,误作"东坡《志林》";又如杂言体《禽言》中的"衍字"、"字的倒置"以及标点断句之误等。此外,有改动底本未出校者。文中均一一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4.
《酉阳杂俎》中的五个俗字“[革卯]”、“[牛孛]”、“ ”、“蛙”、“义”,《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均有收录,但存在处理未当的问题,“[革卯]”、“[牛孛]”二字注音有误;“ ”字未标注音义;“蛙”下失收读作“蝰”的用法;“义”下失收读作“叉”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阅读古籍常常会遇上这样的情况 :书面上见到的是“A”字 ,却要读作“B”字才能正确理解 ,而由“B”字演化的“A”字的变化机制则是多种多样的。提出将这样的“A”字统称为“异位用字” ,并以《千金方》校释本中对异位字的误认为例 ,分析了 4类代表性的异位用字 ,指出其致误原因和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吴中无足系去客者,独大小何君,经年未得倾肠一吐为恨耳。”(282页,《张幼于》)笺:“[大小何君]何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弟良傅,字叔皮。皆负才名,时以‘二陆’方之。…”按:笺似误。何良傅,嘉靖二十年进士,卒于嘉靖四十一年,在袁宏道出生前。其兄良俊,卒于万历元年,那时宏道才六岁。良俊之殁,王世贞为作《挽何翰林元朗》(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二十九《诗部》),至宏道官吴县时,世贞早已去世。可见,宏道恨未与之“倾肠一吐”者,决非何良俊兄弟。钱谦益《列朝诗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竹简甲组《老子》隶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隶准读中是解读这个古老文本的基础工作。如果按照当时而不是现时的汉字写词方式来解读这个文本,那么:“孰能浊以渍将舍清,孰能卮以朽将舍生”,则与《庄子·人间世》的部分思想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或命之,或呼嘱”当读作“或命治国于头”;“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当读作“其在民上也,民弗诟也”;“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当读作“善者课而已,不以取强”;“大曰逝,逝曰远”当隶作“大曰滔,滔曰远”;“甚爱必大费”当读作“甚爱必大悖”;“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当读作“柴而盈之,不可匿也”,如此等等,这个古老的文本将为我们呈现出某些新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云:“隰,阪下湿也。”考《诗经》共出现“隰”字26次,涉及15篇诗。据诗意可证,“隰”是山坡下的平地,可植树,可种庄稼,并不是山坡下的湿地。考历代研究《诗经》者对“隰”字的解释,均承《说文》之误而失当。遍查现行的各种字书,对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彼淮夷'之?."《毛诗》"泌"作"毖","?"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①"王氏此言未必符合许慎的初衷,但《说文》误以经类中的假借义、引申义证以字之本义则是事实.《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相较,或字同释义同,或字同释义异,或字异释义同,或字异释义异.研究《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的同与异,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意是颇有益处的,兹略考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广雅疏证》所指出的《广雅》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训释、文字和条目三个方面。训释之误分为《广雅》本身误训和沿用前人误说两种情况。文字之误表现为被释字之误、解释字之误和两者均误,其致错原因主要是形似和音近。条目之误主要是窜字、脱字、衍字和倒字。  相似文献   

11.
1.游似为游仪之误 《全宋诗》册五六卷二九五八页三五二三六游似《黄鹤楼》:“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投。汉水北吞云梦人,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前人不见,却寻鹦鹉过汀洲。”(清陆心源《吴兴诗存》二集卷八) 按:此游仪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游仪,(字)伯庄,长平之胜士,早游京师,自北方纵览名山;已而浮洞庭,归隐武溪之上。过武昌时,有题黄鹤楼诗,脍炙人口。游默斋尝书置南楼,游受斋漕湖北日,复为之刻石。其诗云云。”(《柳溪吕炎近录》)据此,则当为游仪诗。陆心…  相似文献   

12.
上海书画出版社新版《芥子园画传》系注释评讲本,图谱彩色影印本,底本采用康熙原版本,此乃新版《画传》有别于所有现代印刷本的三大特色之处,使得新版《画传》具备了不同寻常的附加值。但新版《画传》将古籍本变成现代印刷本,某些变通的办法颇有可议之处。全书文字部分有遗漏或重复之误、辨字之误、标点之误、考证说明之误。  相似文献   

13.
唐代有两首《登鹳雀楼》诗 ,其中“白日依山尽”这一首是颇负盛名之作。此诗唐人选编的《国秀集》题为“登楼”,据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知所登者为鹳雀楼 ,补“鹳雀”二字。雀 ,通鹊。殷尧藩《和赵相光登鹳鹊楼》诗自注 :“楼在河中府 ,前瞻中条 ,下瞰黄河。”唐蒲州 ,开元八年改为河中府 ,今山西永济县。这首诗长期以来误作王之涣的名作。诗最早见于《国秀集》,作者为朱斌 ,不是王之涣。《国秀集》成书于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 ,芮挺章选录 ,楼颖作序。书中同时选有芮挺章楼颖两人自己和朱斌王之涣的作品。书中入选作者…  相似文献   

14.
明袁仁《毛诗或问》未被收入《四库全书》,目前国内仅见清道光晁氏本,少有学者问津。然其作为流传至今的《诗》学小传,受明代佛道大兴、文人好尚“市隐”及袁氏家学影响,在解诗主张、字词阐释和解诗路径上,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朱熹《诗集传》大有不同,颇具独特之处。其力推复兴汉学,并于此基础上补苴罅漏,对诸多字词再提新义,进而申释《序》旨;以“悟”为法,尤重解喻,通过生动浅近的形象阐释,串起字词句篇上下之义,引申出诗外之“意”“味”。这种守正创新、不囿成法的风格,不仅在明中叶《诗》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而且对于现今《诗》学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油”,《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戎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碟”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17.
《诗·周南·关雎》“寤寐”之“寐”,安大简写作“ ”。此字形当分析为从“丬”,“帚”声,系“寝”字异体。“寝”古训“寐”。《诗经》早期版本作“寝”,因 “寝”、“寐”义同互训;加之秦朝焚书坑儒,典籍失传,至汉代,文献的流传靠口耳相授;且“寐”字有一种形体从“寝”,汉代学者可能误认为是“寐”了,于是“寤寝”就变成了“寤寐”。  相似文献   

18.
“失来莫怪后到。”(页196)按,“失”当作“先”,字之误也。同页上文:“有七人先来,一人后到。”故此句承之以“先来莫怪后到”,上下呼应也。《董永变文》:“少先父母大恓惶。”(页111)《搜神记》:“今死矣,无罪知复何言。如其当先天下。”(《变文集》页877)二“先”字皆“失”字之误。此“失”“先”二字互讹之证。“限百日之内,有使臣诏来,进一日亡,退一日则伤。”(页196)按,进,早也;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长征》诗中原“浪拍”改成“水拍”曾被传为佳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其涉及修辞的避重 ,应避除重叠叠音词、专用词组和特殊重字修辞外无意之重。《长征》诗“浪”改“水”,为遵诗律 ,诗中所重之“水”、“千”、“山”、“军”四字 ,或为固定词组无法改 ,或为重词轻律不必改。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民之父母》篇中的"勿"应该读作"物",从"言"从"午"从"又"的字应该释为"语"。论文还就《容成氏》篇的"密"字与古文字"审"进行形体上的比较分析,以期避免因二字字形相近而产生误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