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开展转轨经济的比较研究,有一系列方法论问题需要重新探讨。经济转轨特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转轨的目标是市场经济,不能将其目标定位于资本主义经济或“大规模的宪政转轨”。经济转轨的起点是社会真正有意识地摈弃计划经济而转向市场经济的拐点,不是为完善计划经济而进行改革的那个时点。经济转轨是有终点的,而经济市场化或自由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经济转轨的结束与进程的测度应当是有客观标准的,不能任由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2.
方法:表达对存在的一种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伦理学的维度研究方法问题,旨在为探讨现代性社会价值合理性根据提供方法论基础.本文认为方法作为对存在的一种理解表达,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表达却是主观的;不同的观察维度与表达方式,构成不同的方法;合理的研究态度是应当努力寻求各种方法之间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1994、1995两年来查处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三类案件的调查,剖析了有一定领导职务干部腐败犯罪的原因,认为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犯罪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主观方面主要是世界观问题,在客观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党政领导没有把反腐败放到重要位置: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错位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监督机制薄弱,打击犯罪下力等。基于此,文章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对进一步遏制腐败犯罪在体制上和法律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历了一个“多元散乱”、“群龙无首”的时期后,近年来又重新出现了将不同倾向的理论流派再度综合起来,以统一的理论来全面思考和分析动态而多维的社会现实的趋势。本文作者在拙文《对社会学理论统一的思索》中,就此作了初步探索,认为社会学要走向统一,必须超越经典科学的二分性,摈弃将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对立起来和分离开来进行分析的作法,运用当代科学的相互作用原则,对同时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因而同时包含了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相互作用的“共同实体”(即人的社会活动)进行整体动力分析,这就使得把分别强调和研究不同方面的各理论流派辩证地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内成为可能。用统一的理论框架来看问题,社  相似文献   

5.
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建构中权重分配的国际视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构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研究自 2 0世纪 70年代发端以来 ,一直就面临着如何给不同的指标和子指数分配权重的问题。目前国外的研究者解决权重分配问题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三类———主观构权法、客观构权法和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构权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构权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使指标的权重分配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因而逐渐在生活质量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系统主义价值哲学的观点出发 ,将价值看作事物的第三性质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性质 ;承认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 ,并着重分析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的互斥互补关系及其模型。作者将这种观点运用于经济学 ,主张既承认边际效用的主观价值论又承认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客观价值论 ,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 ,指出劳动价值说这种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一元价值说的局限性。在福利问题上 ,作者承认主观福利概念的合理性 ,同时特别强调它的局限性 ;并在分析马克思、罗尔斯、邦格、柯玛提亚·盛等人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三个维度和四个层次的客观的社会福利新概念及其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一书的介绍,并论述了转轨国家比较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白俊骞 《殷都学刊》2011,32(2):92-95
卜辞语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客观方面包括卜辞残缺、所借助的研究材料为二手材料等。主观方面多是由于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文字理解有误,如认错字、解错词、断错句等;也在于研究者占有材料不够,对卜辞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在孟子的全部学说中,最能够体现其社会历史与政治经济见解的,莫过于其仁政说。而任何一种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学说,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的客观基础。因此,弄清仁政说所赖以形成的客观前提以及孟子对这种前提的认识与态度,对于仁政说具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与价值的研究,将会大有裨益。本文暂不涉及仁政说本身,而只对问题的前一部分略陈刍议。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学与博弈论并非是两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式,它们长期存在互动与交流。演化博弈论和主观博弈论在演化分析中的作用与局限显示,尽管随着博弈论的发展,经典博弈论的许多假设被放松,博弈论具有更多的演化性质,日益成为演化经济学重要的建模工具,但是,无论是演化博弈论还是主观博弈论都无法解释自身客观博弈形式的演化,博弈论还不能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而建构一个融合变与不变或均衡与演化的理论体系将是未来经济学的理论前沿。  相似文献   

11.
朱丽颖 《理论界》2005,(11):52-53
转轨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在实践中转轨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内容、标准以及约束条件,经济转轨的起点、过程、终点的描述和分析,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同模式成本——效益分析等。辩证地分析转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尽快形成独特和完善的研究问题体系,是解决转轨国家的现实问题和提供科学有效理论依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语言谬误的研究是西方学术的宝贵传统。西方语言谬误分析的主要缺陷之一是不能严格区分歧义这种客观现象与歧义谬误这种人为的主观错误 ;不能落实语言谬误的责任者。黄展骥先生以“标准语义”为基础 ,对“歧义谬误”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解决了歧义谬误分析存在的不少问题 ,并且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以空为实”的谬误  相似文献   

13.
“当然”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自由的必要逻辑环节。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又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认识论所研究的全部根本问题,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转化。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即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必经思维着的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中介;又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以种种认识工具为中介。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即是理论回到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变革物质形态(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为中介。  相似文献   

14.
真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有没有客观真理?许多哲学教材都给予了明确的肯定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及其解释却存在着问题。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真理首先是主观的,然后在作为再认识的对象时,它才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5.
陈文科 《学术论坛》2002,3(1):70-7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转轨是全方位的 ,具有中国特色。经济转轨特色在体制转轨、产业转轨、发展转轨、战略转轨、文化转轨等诸种目标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6.
陈慧平 《兰州学刊》2006,3(1):107-10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要从主观上提高认识,自觉地抓好这一“重中之重”的伟大工程,更要通过实践真正把能力建设落到实处。实践有主观与客观之分,避免主观实践的误区,坚定不移地走客观实践之路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客观实践的含义、客观实践对基础理论创新的作用、客观实践体现执政党的能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客观实践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学学科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制度历来为社会学家所重视,并业已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存制度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两种明显的分化:一为偏重制度研究的客观面相,即强调它在对个人行为的强制、约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二为倾向制度研究的主观面相,认为制度是社会建构的、惯例的再生产程序和规则系统,强调认知过程在制度研究中的作用.这种分化严重割裂了对制度认识的统一性,使制度研究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为了消解这种分化状态,本文受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以及当代许多社会学家对制度研究的启发,尝试用"制度二重性"来取代制度的主客二元对立,将制度的主观和客观面相有机结合而展开研究,以求科学地认识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两种生活质量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生活质量评估,是生活质量研究的核心.人们在大量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分别采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用于对生活质量的评估时,彼此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拟就国内外学术界常用的这两种生活质量评估方法作一比较分析,探究主观生活质量与客观生活质量相分离的症结之所在,并就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制度形成、变迁的动力与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制度博弈论者的问题意识是要打通从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理论阻隔 ,用博弈论来阐述制度内生的一般过程和动力机制。但其问题本身是假问题 ,其理论阐述中更是使用了互相矛盾的命题。制度既是阶级斗争中强权统治的产物 ,又体现出知识、理论和理想的力量 ,任何把制度解释为外生于客观力量或内生于自由个体主观博弈的理论都会陷入逻辑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解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本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英伽登、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现象学哲学和美学诸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作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认为 ,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视野中 ,审美对象不再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 ,主观的或客观的实体性存在 ,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非实体性的、意向性的存在 ,这种意向性存在是一种蕴涵着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性存在 ;此种理论阐释对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