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文坛沉寂四十年的因由:一是沈从文自身对政治的恐惧、厌恶,梦想远离政治,成为“超然的特立独行者”;二是沈从文先后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有过几次针锋相对的文学论争,建国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把沈从文划向了对立面;三是解放初,文艺界对待沈从文,从文人、作家间的论争转向了政治上的对立面的批判,使沈从文彻底地从现代文学的文坛消失而转向了古代服饰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沈从文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突出建树的学者.但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迄今未见有人系统地介绍过、宣传过、研究过,甚至连他的学术著作也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为了全面认识和评价沈从文,本文试对沈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一疏理,以引起学术界在这方面对沈从文的重视.一、沈从文的学术根底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但生前却是国籍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学者.沈先生为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大学问家,他的学术根底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看,沈先生的学术根底与他的刻苦自学精神分不开,和他所经历的客观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毕生致力于美的发掘和传播的沈从文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以后,沈从文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四十年间他独僻蹊径,为我国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自古注重“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然而要为沈从文先生在建国以后这四十年的后半生“正名”却颇不容易.他的前半生(1948年以前)是“作家”,这是没有疑问的.至于他的后半生(1949年至临终)却似乎还没有公认的“名分”.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但似乎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政治活动,自然说不上是“政治活动家”;他虽以老作家身份任全国文联顾问,却又似乎既未被“顾”也未被“问”,且未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继续称为“作家”;萧离同志称先生为“考古学家”,先生后半生潜  相似文献   

5.
小岛久代女士1938年3月6日生于中国大连(她父亲当时是大连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后在大连甘井子日侨学校和大连日侨学校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1953年11月至1954年11月在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念过一年书,1954年底返回日本,1961年3月在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她曾在香港一家日本贸易公司工作.1964年小岛久代女士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专攻中文,1973年获得硕士学位,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小岛久代女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颇有研究,她先后撰写并发表过的论文有:《关于沈从文》(1973年、硕士论文)、《关于梁实秋和人文主义》(1982年)、《关于在中国研究沈从文文学的情况》(1984年)、《边城试论——沈从文文学的爱和美》(1984年)、《沈从文文学的“常”和“变”——围绕(边城)和(长河)》(1985年)为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岛久代于1985年春天游历了吉首、凤凰、茶洞.张家界等地,并访问了吉首大学.回到了日本后,写了《湘西旅行记》.《沈从文研究在日本》是小岛久代女士应《吉首大学学报》之约而撰写的,读者可以从文中了解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研究沈从文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祖籍家世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随着沈从文作品研究的扩展和深入,人们对于形成沈从文思想艺术特色的因素,从各方面加以探求和追溯.因此,沈从文先生祖籍家世的情况自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但是,这方面的资料却极为缺乏,仅在《从文自传》里有一些零星记载.这些记载涉及而有限,又难以联缀;加之沈从文先生的亲朋大都作古,以致今天沈从文先生家乡的老一辈人也无法勾勒出它的轮廓.笔者为填补此空白对沈从文先生的祖籍家世做了近一年的调查考证,现将所得,撰之成文.  相似文献   

7.
<正>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秦牧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大文:《人和事小品》,共三则,第一则为:《海外的沈从文热》。在这一则里介绍了海外研究沈从文的种种盛况。他写道:“海外现在流行着一股沈从文热,欧美好些国家,风起云涌似的,有好些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我国作家沈从文。在美国,有四人因研究沈从文获得博士学位,有三十多人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有一个文学博士写了长达五百多页的有关研究沈从文的专著。在法国,巴黎大学甚至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凡是要投考‘终身中学中文教员’的,都要读四本中国文学书,其中必须有一本是沈从文写的”。接着秦先生还谈及了香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学研究历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沈从文的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研究的背后固然有时局环境变化的外部原因,也是遵循了他一生对实用美术情有独钟的“内在理路”。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沈从文从“工艺”到文化的视野的拓展、“小心求证”和“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与相关成果,无论就其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比同时期的实用美术研究更为自觉和深化,相对于此前实用美术内部研究的空疏学风具有一种范式转换的意义。沈从文在物质文化领域内的相关研究间接影响到了1980年代以来设计艺术学中的若干分支学科的建设,是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学学科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40年代末,作家沈从文终止了他辛勤耕耘几十年的文学园地,转向文物研究,从此与创作无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跟作家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认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与四五十年代政治环境的强行裹挟有关。另外,沈从文与古代文物的结缘也为他转向文物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0.
<正> 沈从文初离湘西去到北京是他人生旅程的重大转折.理清他初离湘西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对沈从文早期的思想和创作成就的评价,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未弄清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沈从文是1922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本人对《从文自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从文自传》中的一些史料进行了一系列追踪考察,确信沈从文是1923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一、沈从文在湘西土著部队服役的时间.据《从文自传》,沈从文第一次离家随靖国联军二军游击第一支队杨再春(字明臣)部过辰州是1917年7月16日.不久沈从文随这支部队奉命到二军司令长官张学济家乡芷江一带清乡剿匪,长达一年零四个月.1918年冬,部队转回辰州后,全部以援川的名义过川东就食.沈从文因年少,留在后方留守处,办后勤杂事.1920年春节以后,靖国联军二军退防到湖北来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意识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创作中常见的节目。弗洛伊德心理学对沈从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在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生观及其创作的主体走向上,沈从文没有走向弗洛伊德主义。他对“生活”与“生命”的诠释以及对乡村各种生命形式的探寻与发现,显示出他对人生的心理学观察角度,并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取同一立场。只有全面理解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才能对沈从文的人生观及其创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成长于不受现代文明侵袭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朴素乃至坚定的生态意识亦根于湘西的童年时期,沉淀在沈从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血脉之中。面对湘西即将承受的现代文明的洗礼和不能承受的日趋严峻的生态情势,沈从文以诚挚的生命情怀和开放的生态意识,正视湘西在现代文明语境中接近极限的"成长"现实,关注湘西生态,尊重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立场。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立足生态哲学的意识,以《边城》而勇敢承担起关注湘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推动社会最终和谐发展的人文使命,将文学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预言式的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对"声音"和"颜色"的敏感,其实就是音乐和美术的天禀。沈从文在音乐和美术中"倾听"和"观看"到的是湘西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他"试用爱美术音乐的方式来写作","把脑子里与颜色声音分不开的一簇簇印象,转移重现到纸上",构筑一个生命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富有自然气息的诗性的湘楚文化,给沈从文的心灵烙上鲜明的湘楚文化的印记,潜在地左右着他的整个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培养了他感性具象的思维方式,赋予他伤感忧郁的独特气质,使得他的文本中充满浪漫的情调、神秘的氛围,在叙述方式上则呈现出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沈从文的成就已经毋庸置疑,然而作为一名批评家,我们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文认为,沈从文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对于文字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关注,这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极为难得,就是时至今日也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份文字赏评的贡献迄今都还没有被批评界充分注意到。因此,本文就沈从文关于文字本身风格的体验、文字运用的技法特色、文字表现与创作得失等方面的论述展开分析,并对这种批评特色的形成原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