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纵横家是中国古代一个活跃的政治和文化群体,战国纵横家活跃尤其频繁,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后,对战国纵横家行为和思想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文章对三十年来学界对战国纵横家的研究论文成果作了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2.
纵横家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个群体。战国时,他们纵横捭阖,施展权术与谋略,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秦汉之际,他们再度活跃于政坛,建功立业。然而由于时代环境及自身特点等原因,此时的纵横家出现了融通儒家思想、对君主依附性增强、活动空间由外交转向内政等变化。这种变异让纵横家在短暂的复兴之后便逐渐在中国文化史上消失,但也正是这种变异,使纵横思想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影响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合纵连横是七雄并立的"国际"格局被打破后,战国中期军事外交活动的重要主题,并构成战国中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合纵连横军事外交的成败往往影响着战国中期的历史走向。纵横家作为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该阶段军事外交活动的最重要角色,他们对战国中期历史走向仅仅产生影响,而非发挥决定性作用。纵横家提出的许多军事谋略、权变决策艺术,具有深邃性、哲理性、实用性等特点,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是从战国到秦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相对于<左传>、<史记>而言,其言辞的灵活善变胜于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在策士们的各种游说和外交活动中,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力的雄辩口才,以及在面临困难时对才智的充分运用,都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战国策>一书充分表现出纵横家们长于辞令的特点,言辞的丰富多彩,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政治舞台上一幕幕精彩的瞬间画面.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天下方务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荀列传》),为当时的纵横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国纵横家的游说之术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可惜纵横家的理论著作,几乎全部散失,只剩下一本...  相似文献   

6.
西周时期出现了行人之官,他们起到了沟通上下、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作用。进入春秋后,行人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起来,他们奔走四方,在兼并战争中为各自的诸侯服务。随着社会剧烈的变化,战国时期,行人的外交活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职业外交家们,即纵横家。本文主要从行人产生、辉煌和衰落三个阶段进行梳理,以此窥探两周时期的社会变化。关键词:西周;春秋;战国;行人;纵横家  相似文献   

7.
谈《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是中国历吏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纵横家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人物,《战国策》一书所记载的.主要是纵横家的言论,最富有战国文章的时代特征,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战争观较为特殊,即带有浓厚的"贬战"色彩,他们一方面承认战争的现实性,对战争问题并不回避;另一方面,在规避战争的选择上,并不推崇以战止战,更倾向于运用外交策略解决战争问题。这种战争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当时的总体局势看,各国力量的分化组合为外交策略的推行提供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来看,脱离外交选择的战争也是极具风险的;从纵横家的发迹史来看,外交策略的成功也促使他们将战争视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9.
蒯通、邹阳及公孙騛的游说活动表明了纵横家学说在汉初的复兴。这个时期的纵横家一方面继承了战国末期纵横家擅长“权变”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有了融通儒学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主要描述了战国到秦国之间各国纵横家的游说之词与权力变更的故事。通过各国各个策士们的游 说,他们的思维缜密,逻辑性较强,且策士们有很高的善变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文章通过以《战国策》中策 士们说辞艺术并以鲁仲连的说辞艺术为代表,来阐述说辞艺术的丰富多彩,展示战国政治舞台各位策士运用说辞进行善变的 的精彩画面。  相似文献   

11.
纵横家与纵横家智谋──《七子话权谋》序周积明林川君从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录出苏泰、张仪、蒯通、主父僵、邹阳、徐乐、严安等七位纵横家的言谈,成《七子话权谋》一书,这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题目。纵横家一派,诞生于战国。这是一个天崩地诉,风卷云起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战国纵横家籍贯的分国考察,阐明了纵横家分布的重心在三晋两周。中原文化的长期浸染为纵横家的滋生提供了学术给养;三晋严峻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文化氛围,长期讲究攻伐交合的历史实践使其成为连横的重心所在和合纵的策源地。该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两方面对纵横家分布地域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战国客卿     
客卿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客卿的产生归根结蒂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客卿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以应对献策为主。客卿对战国局势发生了重大影响,秦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卿执政的历史。东方六国也常常为客卿所左右。  相似文献   

14.
"于"作为介词出现的时间早于"於","於"借为介词后逐渐占据优势,在战国传世文献中出现了"于"和"於"并用的现象,随着语言的应用、发展,"於"曾经一度取代了"于"。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了其中介词"于""於"用法的异同,以管窥战国中后期介词"于""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兼采“战国之权变”,记载苏秦、张仪事迹多有精确纪年;刘向校定《战国策》,亲见《苏子》、《张子》及诸子百家之书。《史记》、《国策》载苏秦合纵在前、张仪连横在后,无可怀疑。《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则为后人假托,并不可信。苏氏三兄弟都主张合纵抗秦,其活动范围与对待燕、齐诸国的立场惊人相似。加上此类资料相关背景不清,多无主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为后人冒名假托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刘向都见到过类似材料,而且经过甄别毫不含糊地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了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士們策謀說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編,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当时俠义之士(如魯仲連、豫让、荆軻)事迹的記載,分十二国纂輯,共三十三卷。《战国策》是我們研究战国历史重要文献資料之一,司馬迁著《史記》关于六国史事,曾大量取材于此(不过当时的《战国策》尚未編定成书,还只是初步集中起来的档案資料)。《战国策》自經西汉末刘向編定成书之后,在其长时期的流传中,曾遭受学者們的  相似文献   

17.
动词"以"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出现,随着语言的发展"以"字逐渐虚化为介词、连词。本文以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为语料,分析研究其中介词、连词"以"的用法及功能,借以管窥战国中后期虚词"以"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杨新宾 《南都学坛》2012,32(2):14-18
"纵横家"在先秦诸子中较为特殊,其进入学术视野时间较晚,至《汉书.艺文志》才跻身于"九流十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纵横家本身更多体现为一种实用性的权术,学派的色彩单薄;另一方面因为先秦诸子争论的内容多限于形而上层面,纵横家被排除在外乃是自然之势。而《汉书.艺文志》中之承认纵横家的学派地位,一则由于纵横家在西汉中前期尚有一定的存在痕迹,一则由于《汉志》出现的背景也促使其对诸子之学持更宽容的态度。"纵横家"的出现,实则是先秦秦汉"学"与"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据《战国纵横家书》语言的稳定性和《战国策》语言的动态性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随着语言的发展,否定副词“不”使用频率在不断提升,使用范围也日趋普遍、广泛。  相似文献   

20.
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斗争激烈持久。当时的社会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使他们能够导演出波澜起伏、动人心弦的历史剧。因此,我们有理由来说,战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各显身手的时代。王充《论衡·效力》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可谓一语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