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与城市生态的一体化建设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域城市生态建设一体化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与条件.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亚系统复合而成的、由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结构.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城市生态建设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在客观上由动力(行为)主体、基础驱动力以及内部驱动力与外部驱动力四个部分组成.在当前情况下,应强化生态建设一体化的思想观念,完善生态建设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开发和推广城市生态建设一体化的技术手段,以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更快地促进长株潭城市生态的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长株潭地区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要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发展,必须对其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协调、优化与控制.分析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从人才学的视角提出促进长株潭区域经济开发一体化格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步入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加强地方立法协调。我国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整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合理选择协调模式。当前,松散型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模式应成为主流模式。在松散型协调模式下,各区域在实践探索中的样本呈现出多元化,并且各具特点。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及其他区域的地方立法协调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区域可以以此为样板,探索出适宜的地方立法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4.
建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及战略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发展的基本形式.目前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在着手构建和培育本区域的创新体系,以期通过区域结构的调整和区域运行机制的变革加速本区域发展,提升本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株潭区域要一体化发展,无论是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现实需要,必须分析构建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的现实基础,提出建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探讨建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路径,建立一个跨长株潭行政区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不断深化的城市群关系或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区域的社会一体化。区域内的户籍开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就是社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长株潭"一体化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而最终目标则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一体化的实施,顺应了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对推动全省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株潭一体化提出已将近半个世纪,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政策上,但却很少从法律角度特别是经济法角度思考.本文从长株潭三市的实际出发,论述了法制建设在长株潭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长株潭一体化经济法制建设的几个中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一体化长期以来被解读为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与规划的一体化,对法制一体化重视不够。法制一体化是京津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保障,缺少法制的一体化,京津冀难以持续发展。京津冀法制一体化可通过区域立法机构制定区域性法规或三地采用协同立法的方式予以实现,但后者比前者更契合当前的制度与现实。通过协同立法可消除三地规则不一致所引发的问题,应将协同立法作为京津冀法制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协同立法在性质上属于地方立法机构之间的合作,缺少约束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最大限度发挥协同立法的作用,三地应共享立法信息,明确协同立法的原则,确定协同立法的重点,及时研究协同立法的实施效果,建立适合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立法模式与立法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分割式的地方行政立法现状已成为一体化的障碍.为克服这种矛盾,区域行政立法必然也要一体化.应构建一种紧密型的地方行政立法协作模式--"区域共同规章",即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对相同或近似的行政立法事项实行共同立法,并能在一定经济区域各行政区划内统一适用.目前,区域共同规章的构建还存在不少法律上的障碍,应通过修改立法法和相关法律条款的方式,明确区域共同规章的合法性、制定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解决其法律效力等级问题,确定立法的基本指导原则等.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是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源泉.长株潭城市群有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发展长株潭产业集群,要建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引导;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支撑机制;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区域内法制协调特别是地方法制协调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区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一书从法律的角度,首次提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立法新概念——区域行政立法模式。它是各行政区划的政府针对共同经济事务共同立法的模式,以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方行政立法不协调以及立法冲突的局面。该书对区域行政立法做了特征性描述,并分别在体制、程序、原则、监督机制等立法相关问题上不断创新,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立法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职教一体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必然选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长株潭"职教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是长株潭"职教一体化"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城市群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原则,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商联动发展的三种模式,从而构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要求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而且也要求法治的一体化,法治环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软环境建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艰难与该区域内缺少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不无关联,主要体现为地方性法规的冲突.要为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通过避免地方性法规冲突的立法机制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利的法律制度供给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和确立,环渤海区域公共利益原则的法律适用原则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从长沙所处的地理环境看,还是从长沙的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沙都肩负着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和整个湖南发展乃至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但长沙要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发挥好城市群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还必须尽快实现城市结构转型,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特别是要在做好做大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整合邻近的株洲和湘潭,形成大长沙都市区.从而使其真正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空间,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地区纳入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实行经济一体化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经济迅猛发展,其中体育产业也有很好的贡献.在对长株潭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提出了开拓长株潭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培养体育消费群体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提升长株潭地区体育产业竞争力,创建体育产业集群团队,以促进湖南省体育产业整体的发展,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模式研究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分析军民融合发展思想变迁的基础上,界定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涵,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原则,并从模式的概念出发,以资源为配置对象,设计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军民融合发展思想的变迁反映了国家对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目标在于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由体制融合、机制融合、法制融合和资源融合构成。体制、机制和法制三大体系的融合,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欧洲一体化追求的是欧洲自性,也就是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的同一性。战后50多年来,在欧洲各国着力建设大欧洲的政治构架中,欧洲文化融合的道路却是崎岖不平的。尽管文化的统一是一体化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深层次的欧洲文化融合依旧是和而不同的。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  相似文献   

18.
休闲农业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结合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该地区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揭示其发展前景,以期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