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语:艺术大家门第的熏陶与天然的蒙养,使李小可获得了全面的艺术禀赋,他深知中国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于"精神内涵",这就有了他走向生活的独辟蹊径。四十多年来他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受,用学者的思考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无论是《都市风情》组画,还是《藏域高原》组画,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在中国画坛,李小可的作品和其他山水画家有所不同,他的山水作品更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化观照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文章梳理吴冠中先生绘画艺术的成就,剖析他理论创新、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文化内涵,尝试分析他运用中西不同手法在绘画中表现的形式美、“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和“风筝不断线”艺术理论的内涵及吴冠中先生绘画中传递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积极探索形式法则,初步形成了新的笔墨观,城市文明已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艺术千年传承至今日,并非上世纪末的危言耸听所言走向穷途末路,反而是柳暗花明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当下美术评论家为了便于评述,大体上有所共识把今日中国画艺术归纳为三种形态:新传统、新古典、新水墨。新传统杂糅西方写实传统与文人画笔墨情趣,新古典直接承袭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形态,新水墨则是在语言形式上多样创新,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变化之中而求新求异。其实此分类法也不尽人意,在具体的绘画艺术实践中,尤其是一个创作实力极强的画家其创作状态和艺术类型是因时而异。在这诸如三种发展方向中,少壮派画家张卫的艺术无疑当属特殊个案,他的创作在题材上首先试图创新突破而在整个画面所传达的涵养精神上却是直承古意,征此其中可以清晰看到艺术家本人对于中国画当代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高文秀生于东平,得其地文化熏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的杂剧创作取材非常广泛,其中历史剧在其创作中占有相当比重,而尤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最为成功。高文秀的杂剧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也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剧本中的曲词与内容相协调,以及成功地运用了戏剧语言。  相似文献   

6.
新文人画是20世纪末中国画坛出现的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们不抛弃传统的文化精神,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对旧文人画的继承,但又突破了旧文人画的局限,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体现。新文人画对当代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艺术主张对当今画坛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界定中国书法笔墨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书法笔墨艺术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的三大优势,即将书法笔墨艺术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中,既可以丰富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可以突显标志设计的民族特性,还可提升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书法笔墨艺术元素时,既要注意中国画笔墨元素的传承,又要重视笔墨元素的创新,以创建统一和谐的秩序美。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乔治·奥韦尔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小说家,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在《马拉喀什》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中,他以鲜明的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主题、冷静客观的叙事笔墨、平易清晰的语言风格、及运用得当的对比反衬艺术手法,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了他自己提出的“把政治写作变成一门艺术”的创作目标  相似文献   

9.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载体,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更新与进步.不同肤色、不同人种构成世界多元化体系,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以不同的生存理念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也正是生成新的艺术语言形式与风格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艺术在观念和风格上面的诉求和变化与社会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不仅表达了当时代审美主张的变化,还承载着艺术家对社会、文化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为当时代设计提供了形式表达的语言和方法以及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后现代"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画余断想     
主持语:张培成的作品总能给我们带来闶适的视觉享受。早在25年前的全国美展上,他的作品《微风》就在形式借鉴上作了有益的尝试。这在中国画传统面对新潮艺术冲击下,如何向现代蜕变的特殊时期中就已脱颖而出。然而,对于一个勤勉的艺术家来说,转变也只是艺术实践中的阶段性总结,多年来,他不断寻求传统水墨艺术基本语言新的构成和表达方式;同时,还广泛,有机地吸收着各种艺术元素。在水墨材质的运用和形式处理等方面颊有心得。他的成功是恰当处理现实题材、借鉴传统和外来文化三个基本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艺术符号学认为,借助一种客观事物的描绘对情感进行象征性的表现,给情感形式找到一种客观同构物??意象,这意象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艺术的情感外形化就是情感的客观化过程,也就是艺术符号化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是指运用语言媒介进行艺术造型,以造型来表现情感。本文以艺术符号学的理论解析了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中文学意象潜隐的意蕴,并运用原型批评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中主要艺术符号形式的形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水彩画的艺术语言主要是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通过造型、色彩、水分的巧妙控制与搭配组合体现一定精神内涵的艺术表达。水彩画水韵效果的体现不仅与笔墨意趣、技法、构架、对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的把握有关,更取决于画家本身的创新意识、审美观念、文化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略论民族艺术在当代文明冲突下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歌这种古朴而且稳定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所提出的问题为例,分析了民歌在当代大众文化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矛盾,初步分析了民族艺术在文明冲突和全球化的压力下的特殊作用。首先,民族艺术可以起到新文化建设"母胎"一样的作用;其次,民族艺术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大众化的文化形式,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再次,在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方式的条件下,民族艺术有可能发挥审美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牵引性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或者说一种预演。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敏杰就同时在多条艺术战线上──油画、版画、雕塑──作战,并都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本文将集中阐释他的油画艺术及其文化意味,以揭示他的油画艺术在当代油画中的地位。张敏杰油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并通过艺术形象、题材和语言的独特性,给予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就此而言...  相似文献   

17.
谢雅卿 《东方论坛》2023,(2):147-156
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他对中国艺术的介绍与阐释也将其引入了英国现代主义的话语范畴。在弗莱等现代主义文化精英的引领下,20世纪的中国风经历了多维度的话语转型,它从文化物质和视觉艺术转向了精神和审美维度,又被纳入了比较文明的讨论之中。弗莱将中国古典艺术阐释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艺术,而注重艺术形式与生命精神相结合的中国古典美学理念也反过来影响了弗莱的现代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8.
书法和具象艺术作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它们与政治权力具有内在关联。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两种艺术形式以身体为符号中介,形成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新中国初期,书法和具象艺术以符号的象征性特征把政治权力的实施融入到政治宣传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在西方艺术影响下,以徐冰和马堡中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艺术家,重新回到中国传统艺术与政治关联这一路径,以书法语言和具象艺术对政治权力进行符号象征,将艺术与权力的运作连接起来以构造完善的社会形态。视觉文化中的中国艺术以特有的符号象征,将美学与现实的政治权力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形式有着极强的个性特征。它通过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以及夸张、变形或隐没物象的艺术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方式,同时也使物象在饱和的形式要素下形成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滕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学家,他以西方艺术史治学方法,结束了千年中国传统美术史写作形式,标志着中国美术史论新转型,他被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滕固的艺术思想包括了历史文化观、科学观、进化论观、文化(艺术)救赎观等诸多思想。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及留德期间是其艺术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背景,考察了滕固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