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运用现代叙事方式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这里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形式角度详尽剖析张爱玲小说现代叙事艺术,指出个人叙事对宏大叙事的消解、限知视角对全知视角的侵入、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超越是小说<色·戒>叙事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对于张爱玲小说<色·戒>的主题,至今尚存争议.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不顾一切的爱情,也有人认为表现的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情欲.但通过对小说中各种隐喻的分析,我们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人生空幻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一位对女性心理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家,她在小说《色·戒》中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体现了她的独到眼光,但也引起了研究者对《色·戒》主题的诸多理解。论文从虐恋的角度,分析《色·戒》的主题是女性因"爱"而受"戒"。  相似文献   

6.
李安的电影《色,戒》内地热映在即。作家出版社趁热打铁,推出新书《张爱玲〈色·戒〉》,揭秘小说内幕。短短万余字的小说,何以耗去作者二十多年的光阴,又为何令她反常地与人打起了笔仗?《色,戒》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是谁?该书作者蔡登山亲赴上海寻找当年"刺丁案"的历史现场,并查阅了法庭审讯笔录。不但为读者还原了历史真相,也探究了张爱玲的隐秘心曲。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运用现代叙事方式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这里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形式角度详尽剖析张爱玲小说现代叙事艺术,指出个人叙事对宏大叙事的消解、限知视角对全知视角的侵入、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超越是小说《色·戒》叙事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8.
《色·戒》是张爱玲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华语影片。从文学到电影改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性的独到见识,也表现了李安擅长的电影艺术。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色·戒》中怀旧的情怀和真实的人性、细节和玄机的铺陈等都吸引了读者和观众,实现了文学传播与影视传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对于张爱玲小说《色·戒》的主题,至今尚存争议。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不顾一切的爱情,也有人认为表现的是一种难以控制的情欲。但通过对小说中各种隐喻的分析,我们认为小说表现的是人生空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李安导演的张爱玲作品《色·戒》在大陆地区大规模上映。而之前,此影片的出世,已惊动整个华人世界,因为是《色·戒》,因为是李安,也因为是张爱玲。  相似文献   

11.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冷峻的文笔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乱世中复杂的人性和情与欲的冲突。在风云动荡的大时代里,张爱玲依旧给自己的人物留下了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色︱戒》上映,旋即成为华语电影的一个文化事件,引发了跨界的批评互动。张爱玲与李安的名字叠加,先验地结构了这部影片所萦绕的复杂张力——文本、性别、欲望、国族等。其中,无论是以张爱玲的小说评论李安的电影,还是从李安的电影反观小说,《色︱戒》都遭逢了改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质疑。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对故事性的捕捉、间谍片的类型把握以及对老上海风貌的精致勾勒和铺陈。在人物心理方面,他将张爱玲的克制和冷眼变为一种温情和懂得,从而打开了小说中隐而不显的空间和张力。在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之间,李安用蒙太奇的方式制造二者叠合与互文的关系,用影像"大开色戒"。  相似文献   

14.
<色,戒>在2007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形成了华语世界为之注目的一大社会奇观.但遗憾的是,李安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使<色,戒>在处理情感与政治的关系时,违背了协调统一的"艺术原则",未能避免叙事的失衡,造成了文本的严重"撕裂",意识形态的"挤压"露出了李安叙事中的"阿喀硫斯之踵".其结果是,<色,戒>在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同时,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15.
<豳风·鸱鸮>中"我"所指对象为谁,自<毛诗>至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从<尚书·金滕>的创作年代来看,则排除"我"为周公之可能性;从鸱鸮为恶性鸟来看,则"我"非指鸱鸮.<豳风·鸱鸮>应是一首禽言诗,"我"实则指鸋鴂一类小鸟.后人受<毛诗>影响,误以鸱鸮为鸋鴂,以讹传讹,遂有诸种误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电影<色戒>和小说<色戒>的详细解读,揭示了李安的电影版<色戒>除了对小说<色戒>做了背景和情节的铺垫和补充外,由于添加了很多张爱玲的个人背景因素,导致了大众对小说的误读.作者认为,小说<色戒>继承了张爱玲一贯的主题,即,在战争和时代转型时期人性的扭曲.虽然易先生也有对爱的渴望,但是,当权势和自身安危受到威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冷酷.张爱玲和李安都深刻地解构了"革命加爱情"的神话,但是李安在强调汉奸的"公生活和私生活可以分离"的同时中曲解了原著的本意"戏假情也假".  相似文献   

17.
以性别视角细读《色,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视角细读<色,戒>,小说叙述了民族抗日题材中的性别悲剧,在情节发展中写了女人与男人中的"这一个",隐含着作家关于民族与性别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阐释<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感情变化以及最终放走易先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娱乐事纪     
李安凭借影片《色·戒》再次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北京时间9号凌晨,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在利多岛闭幕。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影片《色·戒》再次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这是李安继2005年的《断背山》之后,时隔两年再次捧起"金狮"。影片《色·戒》根据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背景是40年代初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讲述了一名女大学生试图刺杀敌特人员,不料却陷入情网的故事。点评:获奖这件事,好像有惯性。  相似文献   

20.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