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者与报人之间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商品与市场的关系."近距离沟通"是绝大多数晚报的办报理念,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供人之所需.它是具体而亲切的,是人情味、人性化的,是无微不至的.在寻求与读者之间最短距离的过程中,贴近再贴近,那么也许我们的报纸很快就会由以往的"可读品"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了.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应用人本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什么是图书馆的“人”和人与图书馆、馆员与读者、馆员与图书馆管理、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提出“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是高校图书馆应用人本管理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对有关“事”的哲学意义的不同看法作出若干回应。“事”的考察首先涉及事与人的关系,作为人之所“作”,“事”并非凝固不变、仅仅以某种现成的形式存在。与人自身的存在会经过一个从早年到晚年的过程一致,人所作之事也存在相应变化。同时,尽管事在因人而作这一意义上不同于本然之物,但二者并非毫无关联。事非凭空而起,而是以物为对象;物则通过人之所作而进入事,由此扬弃其本然形态。作为“物”与“人”关系的一个方面,“日光、空气”等自然对象与人的互动,也应作具体分析。在人的存在过程中,空气、阳光等自然对象之满足人的需要不仅涉及新陈代谢意义上的自然之维,而且也与人的多样活动相关。就本然世界、实在世界、现实世界的分梳而言,所谓本然世界,主要指尚未进入人的知行之域,没有在观念和实践的层面为人所作用的存在;所谓实在世界,在宽泛意义上指不依赖人的存在;所谓现实世界,则是进入人的知行之域,为人所作用,并对人呈现多重意义的存在。进一步看,需要区分形而上层面的逻辑论述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假说,哲学应以科学为根据,但不宜还原为科学。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本真”在特里林那里获得了特别的关注与新的阐发。他从道德流变层面指出“本真”是相反于近代品德“真诚”的现代伦理诉求,申言“本真”指称的是人之原初性与是其所是,也即人不误信外在身份,不为共同观念所拘并突破金钱与机械的异化。在坚持社会是导致“非本真”的主因时,他又反对以激进方式获取“本真”,也不认为变革社会或放弃社会管制即可产生“本真”。相反,特里林认为,“本真”需要一定的社会抑制与心理律令,以便个人可以抵制虚无。存在主义的“本真”理念因过分强调自我而不容于现实社会或日常存在。特里林则通过侧重人的本身所是,论证“本真”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伦理角度对之展开研讨,减弱了“本真”的个人意志成分,舒缓了“本真”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将“本真”从复杂深奥的形而上理念演绎成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伦理品性。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虽然曾经一度因为道德文章而相互倾慕,但终其一生,二人关系“怨”多于“谐”。这不仅是因为二人个性气质之迥异,更是出于二人所学之不同。因此,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实质上隐含着新学与蜀学这两大学术流派在北宋中后期话语权力层面的交锋。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怒不同人”,正因为此而被当时社会的主流视之为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被冠以“怪”名。素不知其“怪”是紧随时代潮流,贴近时代脉搏的。文章在探讨板桥“怪”之因,“怪”之表现和“怪”之余响的同时,兼阐释板桥“怪”之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价值作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交叉课题,已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然而,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通过对“需要”说、“衡量”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学界关于道德价值的这六大流行定义的解读、辨析,笔者发现,它们均具部分真理,也似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受《合同法》调整。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是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而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读者须知,图书借阅规则等属于一种格式条款,其内容往往缺乏公平合理性,需要加强规制,从而切实维护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刘志杰 《社区》2014,(24):34-35
一提“凑份子”,不少人心里都会发急。而在小区里,需要“凑份子”的时候也不少:下水道堵了、电梯坏了、平摊楼道灯的电费等等,凡是涉及种种需要大家共同出钱的事,一遇到“耍赖”的人,总会让人头疼不已,有时还笑话百出,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盛行于魏晋士大夫之间的“清谈”,与汉末“清议”并无先后的承继关系,人人清谈并且清谈易、老、庄的玄理,只是出于士子展现才性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正与两汉选举乡里路线的废弃、选举之权落于名士之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古诗鉴赏学──兼评左健《古诗鉴赏法》徐宗文自从有了文学、特别是诗歌的产生,随即有了一个读者接受、鉴赏的问题。研究这两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读者接受、鉴赏的经验,揭示其基本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这在外国叫“接受美学”,...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于物质上的殷实而富庶、精神上的高尚而发达和两个文明的共同繁荣 ;人的全面发展 ,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三个层面的关系 :“美已之美”、“美人之美”、“美美共美” ;人的全面发展 ,还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与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在集体的劳动创造中发展起来的,因而集体主义就成为一种衡量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价值准则。基于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两大伦理关系,处理(或调整)个人与集体、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和谐与协调,就成为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代伦理价值原则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发展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放眼世界,只有当全球各国和人民都能把集体主义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准则自觉地放在第一位,人类才能真正最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拯救地球”,从而拯救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则需要通过这个载体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共融共生也得以显现。一、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情感。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联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以人民为本位是新中国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思想,邓小平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胡锦涛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共同构建了文艺与大众关系的开放体系,深化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与生活一样,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生活的点缀。”近些年来,我们发现,一种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已悄然而生。那就是“生活化”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是“生活化”作文之精髓。怎样让作文教学“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8.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9.
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籍既不是对司马氏集团深恶痛绝而对曹魏“忠爱缠绵”的忠臣义士,也不是出卖曹魏而投靠司马氏集团的小人,他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关系是特殊时期政权与名士之间的特殊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对阮籍而言是被利用被强迫的,从而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合作关系。阮籍的放达,不是“佯欲远昭而阴实附之”,而是其名士风度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纪实文学的思考欧阳明名为“纪实文学”的叙事作品自80年代以来日见繁多。现在的各种文学期刊或综合性杂志、报纸副刊鲜有拒发“纪实文学”作品者,不少大众传媒已经把“纪实文学”视为自己贴近现实、贴近读者乃至占有市场发行份额的重要环节。然而,与“纪实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